(城固縣考院實驗小學 陜西漢中 723200)
每個班級都有一些不但學習習慣不好,基礎知識差,而且對知識接受能也很差的孩子,對于這些群體,需要我們能有效地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良好的小學習慣,能從學習,生活等方面給以關心與幫助。比如,我班有一位學生,他對數學毫無興趣,上課不聽講,下課不寫作業,成績很差。記得有一次,我去抽查作業,到頭來,全班又是他一人沒寫作業,當時我氣急敗壞,想好好教訓他一頓,誰知,他卻滿不在乎地望著我,神情還很得意,看到他這樣,我忍住了。我突然意識到我需要做點什么了?面對學困生,作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我們該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轉化“學困生”呢?[1]
小學數學教學中,計算占了很大的比例。我們在改變學生的“學困”狀況時,可以先從最薄弱的運算技能入手。先抓好學生的口算技能,提高學生口算的正確率和速度。我們可以每天布置一定量的口算練習,比如每天讓學生做10道口算題,包含加、減、乘、除四種類型。在做題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看清數字和運算符號,養成認真仔細的學習習慣。口算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計算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我們可以給這些學生每天布置幾道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計算題,比如23乘36等,逐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計算能力提高了,學生也就逐步有了學習數學的興趣。[2]
基礎性的知識,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因此,我們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夯實“學困生”的基礎知識。比如:我們在教授“加減”問題的時候,可以借助實物進行講解。“加”就是指一根粉筆和另一根粉筆合在一起求和,而“減”就是兩根粉筆,從中抽掉一根,求剩下的粉筆數量。通過教師細致形象的操作講解,幫助學困生理解加法和減法的意義,使“學困生”理解掌握。我們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等活動,讓學生自己感受知識的產生。
對小學階段的“學困生”而言,他們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喜歡舉手發言,只是默默地聽講。因此,我們要在課堂上鼓勵“學困生”大膽發言,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在一開始可以先提問簡單的問題,比如你從情境圖中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等一些有把握學困生能回答上來的問題,讓“學困生”發言,如果回答正確,就及時表揚。逐步培養他們學習的數學的信心。經過一段時間以后,“學困生”便會逐漸養成積極主動回答問題的習慣。
開展“一幫一、一對一”的活動,幫助學困生盡快趕上來。我們可以充分發揮尖子生的優勢,每一個優等生負責一個學困生,這樣,不但減輕老師的負擔,也同時給學生搭建了互相交流的平臺。他們逐漸可以進行優勢互補,優等生幫助了學困生,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同時也鞏固了提高了他們的知識。在這期間,增加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友誼,進一步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之。
對于優等生,可以做一些提高練習題,對于中等生可以做一些綜合運用題;對于學困生來說,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基礎練習題就算過關了。其中最關鍵的是要做好知識的復習與鞏固。有些知識在短時間內學生是掌握了,但在日后如果不加以復習,可能老師在前面付出的勞動就白費了。常常聽到孩子會說:“我忘了”或是“這道題我上一次考試都對”,等等諸如此類的話,就證明我們的后續工作不到位。所以,知識在于鞏固。[3]
“學困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轉化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他們理解力差,掌握教材所花的時間,要比大多數普通學生要多得多。對于新知學習他們往往不去理解,死記硬背,記得慢、忘得快。因此,我們要花時間進行輔導。我經常利用課余時間 給他們講解課堂上的遺留問題。但學困生的進步是緩慢的,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4]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對孩子影響時間最長的一位老師。因此,孩子的學習態度養成、學習習慣培養等,都與家庭教育有著直接的聯系。“學困生”的家長在對待學生的態度上、教育方法上或多或少都有其不科學的地方。如果不轉變家長對待學生的態度、教育方法,那么老師對學困生的轉化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所以,我們一定要去的家長的配合,家長,老師擰成一股繩,共同搞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我們要在充分調查了解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的家長,采取不同的措施。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正確的學習動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習成功的動力,良好的情感、堅韌不拔的意志是獲得學習成功的保證。教師要想做好小學數學“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就需要堅持不懈地為“學困生”創造表現的機會,努力地為學生服務,令學生真正地愛上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