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文玲
高職教育正成為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關鍵力量,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直接關系到高職教育的發展。積極構建科學化的高職課程評價管理體系既有助于課程改革工作的實施,建立特色化高職課程體系,又有利于高職人才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缺乏整體規劃性。課程評價屬于高職教育課程管理工作的基本環節,需要實現課程評價的系統化發展,將其納入課程開發全過程。然而,目前高職課程評價難以對實踐性教學進行科學化的過程評價,課程評價的整體規劃工作不夠合理,僅僅將課程評價看作課程管理的一個環節,造成評價活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出現目的單一與整體效能喪失等問題,難以實現課程評價工作的持續性發展[1]。
2.機構設置不合理。高職課程評價管理工作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需要相關人員強化機構設置,保證課程實施效果,然而大多數高職院校沒有專門化的評價機構,只是將課程評價作為實際教學工作的組成部分,并由教務部門管理。盡管一些高職院校已經成立了評價督導組織,組織成員大多數是離退休教授,具有非常豐富的經驗,然而機構人員非常單一,校外專家、學生、校領導以及一線教師等參與積極性不高,課程評價效果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1.導向性原則。從某種程度上講,高職課程設置大部分都是將就業作為導向,致力于學生能力發展,質量評價也偏向于就業導向標準。在高職課程評價期間,相關工作人員要將就業作為導向,建立科學化的質量觀,并遵循能力本位要求,積極開展課程質量評價。評價過程中,工作人員應轉變評價方法,轉變終結性評價方式,逐漸向著形成性評價以及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發展,強調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提升,最大限度地運用多元化評價方法,實現口頭書面問答、實踐大作業、實習報告以及技能測試等多種形式的統一評價[2]。而且每次評價都盡可能覆蓋各種綜合能力要素,做到課程評價與技術等級證書或資格證書等掛鉤,增強職業導向性及實效性。
2.多元化原則。多元化原則主要是由評價人員教育理念、價值觀及高職教育特點決定的。評價人員不僅要注重認知目標,還必須要強調學生能力、學習態度以及情感評定等[3]。從實踐評價角度出發,多元化主要表現在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方面,評價者要轉變一元認知標準,適當增加學生能力以及素質培養等方面的評價指標,發揮課程評價體系的核心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實現學生個體認知能力發展,保證每位學生都可以實現綜合發展。
1.樹立正確的評價理念。現階段,高職課程管理日益呈現新的發展態勢,即知識觀和社會服務觀之間的緊密結合,該發展態勢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人的價值,注重人的個性化發展與關懷,同時也是高職課程評價工作的重要參考。就高職課程評價而言,需要相關工作人員從人的發展出發,將其作為終極目標,樹立正確理念。課程評價既要對學生進行評價,又要對教師進行評價,綜合評價課程設計水平。在課程評價基礎上,實現每位高職學生的全面發展,增強理論知識及綜合技能,使學生形成優良品質。此外,借助課程評價,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以及專業化教學技能,促進教學發展。
2.完善高職課程評價管理機制。在實際工作中,為了充分發揮課程評價的效能,不僅要強化理論研究,還要建立一整套可行性相對較強的運行管理機制。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管理機制創新:①目標導向機制創新,運用目標導向機制,能夠保證高職課程評價逐漸向著預定目標方向發展,目標確定屬于課程評價最基礎的步驟,同時也是為了增強評價工作的科學性以及合理性,促進高職院校課程評價工作有序開展,最大限度地減少誤差,增強結果的真實性以及可靠性[4]。在目標導向機制指導下,充分調動教師在課程評價上的參與性,有效規范評價全過程。②組織保障機制創新。借助組織保障機制,可以實現課程評價工作正常、有序開展。實際工作中,需要相關部門或者是工作人員成立專業的評價委員會,有效規范評價主體及評價標準。此外,需要對評價信息或者是相關意見進行及時反饋處理,并結合反饋意見,采取合理化的完善措施,增強課程評價方案的規范性及有效性。③監督機制創新。監督機制屬于對課程評價實施督促問責的重要機制。監督機構成員應該更加豐富,包含多個評價主體,如學校領導、企業觀察員及社會觀察員等,及時發現問題并糾正偏差,增強評價過程的合理性。
3.更新高職課程評價管理模式。課程評價模式存在多樣性的特點,包括比較常見的目標評價模式以及差距模式等,而且不同評價模式所代表的教育理念與思想存在較大差異[5]。為了更好適應學生特點以及價值取向,學校應推廣普及“多元評價”模式,增強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具體來說,“多元評價”是指將多元智力理論以及評價準則作為基礎內容,從課程實施情況以及學生水平角度出發,實現評價方式設置層面的多樣性,目的在于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興趣,更好地指導學生認知世界,提升感知水平的模式。總之,“多元評價”不僅注重學生能力培養上的多元化,而且重視學生技能操作的熟練度,更多地評價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等,從多個方面進行課程評價。
4.高職課程評價需以人為本。高職課程評價的重要功能在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以及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其根本目的是提升實際教學質量水平,促進人才培養[6]。所以說,課程評價活動需要在評價人員以及被評價人員之間的互動中開展。與此同時,在尊重人的基礎上開展高職課程評價,能夠進一步改進教育行為,使高職教育向著關注人的發展方向邁進,實現教師學生的共同發展。此外,高職課程評價有著非常強的判斷功能,為了實現該功能,在實際工作中要高度重視評價主體層面的價值判斷,并強調以人為本,從而使評價結果更好地得到學生認同,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使評價工作的效能最大化[7]。總之,在高職課程評價期間,評價人員及被評價者雙方必須相互尊重、加深理解,增強溝通合作,在合作中完成評價工作,發揮評價功能,進一步改進課程實施工作,完善高職課程開發管理工作。
總而言之,課程評價屬于高職院校課程體系的基礎部分。積極構建科學的課程評價體系,有助于高職教育教學內涵發展和專業建設,促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1]吳暉.我國高職院校實踐類課程評價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17,38(3):89-91.
[2]龍屏風,肖慶豐.構建高職“工學結合”課程評價體系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高教學刊,2016,(8):56-57+60.
[3]李湲.以學生為中心的高職院校課程評價方式改革[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35(12):134-135.
[4]張弛,王軍紅,張磊.對高等職業教育課程評價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3,(26):14-17.
[5]王婷.論學生在高職課程評價中的主體性作用[J].職教論壇,2013,(23):44-46.
[6]楊曉敏.高職課程評價方式和方法的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1,(11):145-146.
[7]湯慧芹,顧衛杰.高職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研究[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1,20(04):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