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景麗等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26.13
摘要 目的:在冠心病患者中,探討他汀對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Non-HDL-C)的療效及達標率和影響因素。方法:收治冠心病患者911例,均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療,分析臨床資料。結果:治療后,Non-HDL-C和LDL-C分別下降40.0%和32.0%。LDL-C和Non-HDL-C均達標占25.3%,兩者均未達標占17.8%。基線Non-HDL-C水平、TG水平、BMI是影響他汀降Non-HDL-C達標的主要因素。結論:在臨床降脂治療中,不僅要關注LDL-C的達標情況,同時還要關注Non-HDL-C的達標情況,并根據影響達標的危險因素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關鍵詞 阿托伐他汀;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達標率
缺血性心臟病和腦卒中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的首要死亡原因。前期大量研究結果證實,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引起血腦血管疾病的最核心的危險因素。LDL-C水平越高,未來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越高。近期國內外多項血脂指南已經明確提出,將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作為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中降低膽固醇的一個主要的靶目標,阿托伐他汀治療成為降低LDL-C水平的首要措施。
然而一項大型研究結果顯示,冠心病住院患者中僅有56.5%的人達到了膽固醇教育計劃提出的LDL-C<100 mg/dL的目標,即使在LDL-C達標的患者中,仍然有近一半患者的冠心病會繼續進展,最終導致臨床事件的發生。因此在將LDL-C作為首要治療目標的基礎上,各個血脂指南也相繼提出把Non-HDL-C作為降低膽固醇治療的另一個主要的靶目標,這是因為Non-HDL-C代表了兩種最主要的致動脈粥樣硬化的膽固醇,即LDL-C和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VLDL-C)。
因此本研究在冠心病患者中探討阿托伐他汀對Non-HDL-C的療效,比較Non-HDL-C和LDL-C的達標率,并進一步分析影響他汀降Non-HDL-C達標的影響因素。
資料與方法
2013年1-12月收治冠心病患者911例。納入標準:①30~60歲;②確診為冠心病或缺血性腦卒中;③LDL-C≥100mg/dL(2.6 mmol/L);④未接受冠脈搭橋手術或支架植入術。
排除標準:①心源性休克,重度心衰,惡性腫瘤;②肝腎功能受損;③正在服用與他汀類有交互作用的藥物;④他汀類藥物過敏、耐受或有他汀禁忌證。
研究方法:要求所有入選患者每天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共持續3個月。每個月對患者進行1次電話隨訪,了解其服用阿托伐他汀的堅持情況,以及是否出現他汀相關的不良反應。本研究開始時共入選911例患者接受干預治療,其中有52例患者服藥不規律,27例患者中斷治療,23例患者失訪,最終共有809例患者完成了本次干預實驗,隨訪率88.8%。所有患者在治療時均未出現他汀相關的不良反應。本次研究獲得了鄆城中醫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并對患者進行了告知,同患者及家屬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觀察指標:所有患者在干預前進行統一的問卷調查,包括人口學資料、家族史、生活方式以及既往病史等信息,并同時對患者進行體格檢查,包括血壓、身高、體重等。在患者治療前后分別抽取空腹靜脈血進行生化檢查,包括總膽固醇(TC)、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等指標。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Non-HDL-C)采用公式法進行計算。計算公式如下:Non-HDL-C=TC-HDL-C。根據國際動脈粥樣硬化學會(IAS)2013年發布的全球血脂異常診治建議,對于已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推薦其他汀治療的目標為LDL-C<1.8 mmol/L(70 mg/dL),Non-HDL-C<2.5 mmol/L(100mg/dL)。本研究根據上述標準計算血脂的達標率。
診斷標準:冠心病定義包括心絞痛、心肌梗死、冠脈搭橋術后或有明顯的心肌缺血的臨床癥狀。高血壓定義為在未服用抗高血壓藥情況下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或既往有高血壓病史,目前正服用抗高血壓藥的患者。糖尿病定義為空腹血糖≥7.0 mmd/L或目前正在接受降血糖治療的患者。
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正態分布的連續性變量用(x±s)表示,兩組差異性比較用t檢驗,3組及3組以上比較用方差分析。非正態分布的連續性資料用中位數(P25,P75)表示,差異性比較用秩和檢驗。分類變量用頻數(%)表示,組間差異性比較用X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的方法,調整因素包括年齡、性別、BMI、飲酒、吸煙、糖尿病、高血壓及基線各血脂水平作等,采用逐步回歸的方法篩選自變量,設定引入變量的標準Pin<0.05,剔除變量的標準Pout<0.10,來分析影響Non-HDL-C達標情況的因素。雙側P<0.05被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基線臨床特征:本次研究最終完成干預試驗共809例患者,其中男435例(53.8%),女374例(46.2%),平均年齡(46.8±8.1)歲。服藥前基線TC均值(6.2±2.8)mmol/L,LDL-C均值(3.5±0.7)mmol/L,Non-HDL-C均值(5.0±1.6)mmol/L,其他基線特征,見表1。
阿托伐他汀干預后各血脂成分的變化:經過3個月的阿托伐他汀干預性治療之后,患者LDL-C下降幅度最大,從(3.5±0.7)mmol/L下降到(2.1±0.8)mmol/L,下降了40.0%(P<0.001),TC的下降幅度僅次于LDL-C的下降幅度,從(63±2.8)mmol/L下降到(4.8±1.5)mmol/L,下降了38.7%(P<0.001);同時Non-HDL-C從(5.O±1.6)mmol/L下降到(3.4±1.2)mmol/L,下降了32.0%(P<0.001);TG水平下降了19.2%;HDL-C水平升高了16.7%,見表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