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秀萍 楊克明
在農村初級中學的作文教學當中,學生的寫作水平不僅僅只是學生寫作能力的體現,而且也是學生人文素養的修煉。為了讓學生在作文當中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情,并且在寫作的過程中讓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正確地發展,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消除畏懼心理
學生害怕寫作文,是因為學生不知從何下筆。現今的農村初中作文教學,總體上還是“教師命題講要求——教師作前指導——學生寫作文——教師批改——教師評講”的教學結構。寫作前教師的要求條條框框過多,沒給學生較多的寫作空間,沒有激勵學生大膽說自己的話。《義務教育語文課程課標(2011版)》中明確規定:“為學生的自由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這就意味著語文教師必須在作文教學中為生創設自由的寫作環境,讓學生放開手腳,減少寫作的束縛,自由進行表達。讓學生意識到寫作文就是在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和想法,可以盡情地表達,真正做到“童言無忌”。從點滴的教學當中開始,讓學生寫自己的話、真實的話,告訴學生“作文就是做人,做真實的自己!”
二、分層確立目標
制定合適的寫作目標,不但能夠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情緒,而且促使學生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成長經歷、認知水平、表達能力以及興趣愛好的差別,使他們的寫作水平也高低不一。面對作文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如果教師不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搞“一刀切”,所有學生就一個題目,一樣的要求,用同樣的標準去衡量學生,這樣就迫使一部分學生為了完成老師的任務,隨便抄一篇應付了事。久而久之,不要說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就是學生的作文興趣也全無了。因此語文教師應該按照作文教學的規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降低寫作要求,以此來減輕學生作文時的心理負擔,從而達到調動學生寫作的主動性,讓學生喜歡作文、樂于作文的目的。具體操作可以從橫向和縱向兩方面進行:
第一橫向,就是對于寫作能力比較強的學生,要求比較高一些,如文章結構合理、中心突出、語言流暢、感情真摯、各種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的準確運用、少有錯別字等,字數在600字左右;對于作文水平中等的學生,要求作文要有中心、內容真實、語言流暢、有條理、字數在500字左右;對于作文后進生,能夠完整的敘述一件真實的事情就可以,字數不做限制;對于學困生,則可以把要求放得更低一些,在他的能力范圍內起步,慢慢的提高要求。
第二縱向,對于初中三年的教學要求應有所不同。七年級主要以記敘文為主,第一學期字數在300-350字,第二學期為350-400字;八年級以記敘文兼說明文為主,字數第一學期為400-450字,第二學期450-500字;九年級以記敘文兼議論文為主,字數都應在500字以上。
三、切合實際命題
農村初中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時,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題和命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明確規定:“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生活環境、認知規律,發掘學生身邊的素材來選擇寫作內容和命題,以此來喚醒、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學生從生活中得到的收獲和體驗,萌發了表達的愿望,然后提筆寫下自己的見聞、收獲和情感,這是發自內心的一種表達。對于七年級新生第一周的生活是最難忘的,除了頭兩天對新環境的新鮮刺激感之外,更多的是對住校生活的不適應和家人的思念。有晚上在被窩里偷偷哭鼻子的,有的學生說:“這里就是監獄,把我們關在里面也不讓出去轉轉。我恨不得馬上飛回家!”針對學生這種想家的心情,給學生布置一篇作文——給家人的一封信。除了強調書信的格式之外,沒有任何條件和要求。一節課時間學生都完成了自己的作文,而且大部分學生把自己想家的心情寫得是淋漓盡致。這些內容和命題都很切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都是學生親身經歷或非常熟悉而且容易做到的,因而他們知道些什么也樂意去寫。因此,農村初中的作文教學,在選材和命題上,要貼近當地農村學生的實際,只要他們看得到、摸得著、感受得到,而且與他們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相適應,就可以激發他們的寫作欲望,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
四、充分利用課前三分鐘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開展課前三分鐘口語訓練,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語文課程的備課環節。學生自己去搜尋要講演的題目、文章、內容,自己選擇表達的方式,自己評價整個講演的過程和效果。課前三分鐘既培養了學生“說”的能力,也通過讓學生搜尋講演的材料。實際的操作中筆者每節課安排一位同學,順序按學號(或者是座位號)輪流上臺表演。內容由易到難逐步增加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閱讀積累,學生可以讀一下自己在課外閱讀中收集整理的語段,為了讓學生在剛開始有一個方向,教師可以給學生一個大概的范圍供學生選擇。例如:四季不同的景色描寫,天氣的變化,花草樹木的生長,人物形象的刻畫以及千古傳誦的古詩詞、名言警句、成語故事、諺語、歇后語等等。學生可以利用自己手頭的工具搜集整理所需的資料。第二個階段為講述,是在閱讀積累進行一個階段之后進行的,相比閱讀積累,講述對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高一些,是學生要用自己的話把看到的新聞事實、參加的活動或經歷的事情講出來,也可以談談從中得到的感受、體會和自己的看法。講述時力求學生要做到語言通順、流利。第三個階段是演講,這是課前三分鐘的最終階段。對于大部分初中生來說,完成一場精彩的演講是非常困難得,是因為演講的目的就是使聽眾接受并認同自己的觀點,這就要求演講者不但要有流暢的表達,更要有極具感染力的語言,演講者還要懂得一些演講技巧。但我們力求讓每一位農村的孩子通過三年的訓練,至少面對自己溝通交流的對象時,大膽地、準確地表達自己觀點和想法,也為寫文章打下定的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