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紅霞
高中語文教學中借用探究式教學策略,使傳統教學方式中單調枯燥的教學方法得到了改變,探究式教學策略與高中生身心發展規律相一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都有所提升。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高中語文教學中借用探究式教學策略,可以突出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有利于保證教學質量的同時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采用探究式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一、利用新課導入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扮演者活動組織者、合作者和參與者的角色,學生是探究學習的研究者和發現者。教師在進行新課導入和文本解讀、問題創設的過程中,應該注意技巧,注重審美性、趣味性以及啟發性。例如:在進行《再別康橋》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明確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感受康橋秀麗風光的同時體會作者對康橋的惜別之情,另外通過學習體會詩歌中的意向美。其次,教師可以進行新課導入,對徐志摩的寫作背景和生平進行簡介。引導學生了解:徐志摩寫下《再別康橋》這首詩歌時回到英國又再別康橋的憂愁,這種離別情緒擁有千萬縷柔情,康河的水開啟了徐志摩心中的激情。在學生了解了徐志摩的相關知識后,會對詩歌產生極大的了解欲望。這時,教師可以播放輕音樂,進行《再別康橋》的示范朗讀,或者利用多媒體播放優質的朗誦視頻,引導學生走入詩中,體會作者眼中的康橋,感受作者抒發的情感。
二、通過創建探究情景引導主動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有部分文章學生難以理解,還有部分文章由與學生生活時間相隔甚遠,學生難以理解當時情況,對文章內容和情感的把握就較為困難,教師在這時就應該給予學生文章背景的相關資料,讓學生融入到情境中,對文章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的了解和感悟。例如:在進行《中國建筑的特征》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創建一個教學情境,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現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展現巍峨的山川和秀美的河山以及多種多樣的古代建筑藝術。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建筑的魅力,從而引導學生主動了解課文內容。學生通過文章可以從地域分布和歷史跨度上了解中國建筑影響,可以掌握中國建筑的幾大特征,了解中國建筑的風格。在學習完文章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網絡構建,通過學習該文章構建中國建筑特征的知識網絡,學生通過建立知識網絡圖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也對我國人民智慧和勤勞有所體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感。
三、引入電教媒體提升教學的寬泛性
現代教學媒體在當今的教學活動中應用廣泛,其信息量大和表現方式靈活的特點,有助于提升探究式教學的寬泛性。教師通過利用電教媒體,可以從網絡中旁征博引,擴充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在進行《長江三峽》的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對三峽特點進行掌握,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教師可以從網絡中選舉巫峽、瞿塘峽以及西陵峽的景觀圖片以及視頻,播放給學生看,通過短片和風景的介紹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中三峽的特點。觀看后讓學生自主閱讀文章,從中對瞿塘峽的兇、西陵峽的險以及巫峽的秀的特點進行總結,將文章內容與圖片展示相結合,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四、采用多元評價保護學生的探究動機
對學生進行評估是探究式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教師要注重多元性評價,采用自評、他評相結合的評價模式,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評價內容主要包括:學習態度、上課表現、作業完成情況、參與活動情況、考試成績等。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進步,鼓勵學生多思考、多探究,鼓勵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與此同時,教師要注意,由于學生之間存在較大的個體化差異,在對學生探究性學習進行評價時,要考慮學生的特點,對學生制定有針對性的評價標準,尤其是針對學困生,由于需要更多的鼓勵和認可,教師要對其投入更大的關心和鼓勵,讓學生樹立學習信心,促進學生全面參與性,整體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總而言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使用探究式教學策略,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成為主人。教師應該做到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以引導者的角色逐步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以組織者的角色,組織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讓學生通過活動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另外,以點撥者的角色對學生進行全面評估,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