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甫友
2017年高考已落下帷幕,但輿論中的高考話題并未退熱。日前,浙江高考語文題中,—篇現代文閱讀持續引發網友熱議,該文作者一句“標準答案沒出來,我怎么知道我想表達什么”,更被媒體稱為“高考閱讀打敗原作者”。
作品的最高解釋權歸誰?
“作家固然‘生產了作品,但當作品成文后,字里行間呈現了作者的潛意識,作者本人未必了解;也有的文本,呈現的內容和作家想表達的并不完全一致。”上海師范大學中文系詹丹教授作這樣的解釋,還反詰了一句,如果只有文章作者才有對作品的最高解釋權,那么文藝評論還能干什么?
顛覆閱讀就是根據不同的閱讀文本,采用不同閱讀方法的科學閱讀。
顛覆閱讀的顛覆之一,是將作品的最終解釋權歸還給作品本身,從而建立起“中學生與讀物、與作者、與社會、與老師、與自我”的思維空間。
一部成功的作品特別是文學經典,是多方面因素的結晶,是一種“集體”成果。回到文本中心,但中心并非一切,中心更非排他,所有其他因素,作家、讀者、背景都是解讀文本不可或缺的,但作品是中心。陳思和說過一個很好的比喻。他說,作品就像夜空中一顆顆璀璨的星星,文學史就像那神秘的太空;我們研究文學史,就好比遨游在太空中,呼吸那神秘的氣息;然而沒有了那些璀璨的星星,這夜空將會是什么樣?我們不能不把主要的注意力投向那一顆顆美麗的明星上。這就是作品中心說。沒有了作品,文學的世界就不復存在,作家的地位就無從談起,讀者的接受也無從產生。
顛覆閱讀的顛覆之二,就是尊重學生的年齡及與文化層次的差異,有層次有發展地解讀文本。
比方《西游記》、冰心、巴金的作品更適合低年級學生閱讀,《三國演義》、司馬遷、魯迅的作品更適合高年級學生閱讀;記敘文有簡單與復雜之分,議論文有言之成理與透辟深刻、立論與駁論之別,教學就應當體現這樣的能力差異;文言文按內容選編比按時代選編可能更符合閱讀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詩歌鑒賞先借助選擇題對作者、背景及主要內容作搭橋式提示,再讓學生對意象、意境、情感和表現手法進行賞析,似乎更容易學習。
顛覆閱讀的顛覆之三,就是充分尊重文本、講究合理的閱讀方法和路徑。
閱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根據一定的指令性語言即閱讀與解答的依據,把文本語言即我們應該準確理解和深入體悟的欣賞目標轉換為答題語言,所轉換成的語言有時候是直接取自閱讀文本,有時是應試者根據命題者的指令,感知文本語言所表達的信息,然后或對語言進行加工重組,或用我們自己的語言準確表達。
根據閱讀的不同要求和難度,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轉換技巧:
轉換技巧之一:鎖定目標篩選。
有的題干明確告訴了我們應根據某段或者是某句話去答題,解題時就該圍繞那個“中心點”。鎖定目標段和目標句之后,“篩選信息”。
轉換技巧之二:抽象與具體轉換。
試題題干的“問”和需要我們作出的“答”之間是一種抽象與具體的轉換關系。或是題干具體、答案要求抽象概括,或是題干抽象概括、答案要求具體明確。
轉換技巧之三:含蓄變直白。
從美學的角度講,“直”了無趣,“露”了無味,“透”了無美。古人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因此作者必然要從審美角度構思和寫作,避免枯燥干巴,使文章具有文采,避免所謂“直露透”,這樣就必須運用具體的語言、抽象的語言和含蓄的語言。具體的語言一般是敘述性語言、描寫性語言和說明性語言,以達到說情表意的目的;抽象的語言大多數是概括性的語言,包括一些抽象的詞語;含蓄的語言多是運用比喻、雙關、諱飾、象征等多種修辭方法的語言。一般說來,含蓄的語言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話外有話,言外有意……正因為語言的多樣性,文章也就絢爛多姿。
轉換技巧之四:原因與結果轉換。
現代文閱讀在試題題干設置上的一條規律就是:題干給出的是事情的結果,而要求我們回答的是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或是題干給出的是具體原因,而要求我們根據文章內容推導出事情的必然結果。那么,這類試題的“問”與“答”之間其實就是“因”與“果”之間的相互轉換。我們看到這類試題時,一定要認真揣摩題干的內容,明確題干的“問”與我們所需的“答”之間所存在的內在關系,以確定我們解答的方向和具體內容。
轉換技巧之五:總說與分說的轉換。
現代文閱讀在試題題干設置上的第三條規律,是題干和解答之間存在著一種總說與分說的關系,有可能題于是總說,解答時需要我們分舉;也有可能題干是具體的,而要我們加以概括說明。因此,在解題時同樣要認真揣摩題干的內容,明確題干的“問”與我們所需的“答”之間所存在的內在轉換關系。
顛覆閱讀顛覆之四,鼓勵切合時代而又尊重文本的合理且不乏創造、有個性的解讀。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有一聯“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作者用“千帆”和“萬木”比喻在他貶謫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貴們,語含感嘆身世的憤激之意。
可連他自己都沒想到這兩句借用自然景物變化的詩句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舊事物必將消逝,新事物必將發展起來,社會在前進,前景無限美好。這是錯出來的美麗,或者說是我們尊重文本所做的創造性的解讀。
緊扣材料的深入發掘,嚴肅思考,可能使我們能探尋到許多有價值的發現。
個性化解讀應把體現時代性、社會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作為終極目標予以高度重視。要倡導學生用心觀察,把握時代的脈搏,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去解讀,讀出新穎別致,品出時代芳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