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良
《孫子兵法》是一部優秀的文化典籍,其中的很多東西對我們今天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仍都有指導性意義。因此,美國聯邦密探國家學院把它作為自己的教材,用來教授來自全球執法部門的管理人員。同樣,我們的語文教學,也可以在這部優秀的文化典籍中,找到我們的“課堂策”。
一、攻心的原則
孫子說:“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兵法·謀攻》)”如果我們把語文教學比作一場戰爭的話,那么我們就要遵循“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原則——攻心為上,攻心才是“善之善者也”。相當一部分語文教師抱怨,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不高,語文難教。其實,這很大一部分責任在教師自己——你不能讓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未能讓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習的趣味性,自然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于是教師怨聲載道,學生叫苦連天,好象本來就不應該開語文這門課似的。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必須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才能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從而取得良好的效果。作為教師的我們就是不僅要讓學生成為“知之者”,還要讓學生成為“好之者”,最終成為“樂之者”,把語文學習變成一種自覺行為。難怪蘇霍姆林斯基對教師說:“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當然,做好培養學生的內動力這個工作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工作,但是再復雜也得做,因為它無論如何也比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不高,動力不足,導致語文成績不理想強。也就是說,語文學習積極性不高,動力不足,導致語文成績是“流”,不能讓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未能讓學生體會到語文學習的趣味性才是“源”。
二、放手的原則
《孫子兵法·謀攻》上說:“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求領導者要充分放權,不要對被領導者不放心,要敢于放手。這個東西運用于語文教學就是:敢于讓學生自主發展——聽什么和不聽什么,讀什么和不讀什么,寫什么和不寫什么完全由學生自己決定,沒有必要指手畫腳,更不必橫加干涉。斯賓塞曾經說過:“硬塞知識的辦法經常引起人對書籍的厭惡;這樣就無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養的那種自學能力,反而會使這種能力不斷地退步。”所以,我們應該相信學生,他們完全有能力干好自己的事。我多次發現,相當一部分老師不允許學生看課外書,這其實是缺乏自信心的體現,甚至可以說是杞人憂天。換句話說,就是你非要學生看你的書不可,學生就一定能看得進去嗎?而且學生看規定以外的書,未必就不是好事。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很強調語文資源的開發,是合理的。也許學生看規定以外的書,是另一種語文資源的開發呢,千萬不要再拿老眼光來看新問題了。一個簡單的例子是: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看電視是不允許的,但是,在今天的語文教學中,使用電視之類的多媒體進行教學,則是語文教學的必由之路。科學發展到今天,我們的語文學習是非要有一個“大語文”觀念不可的,教學語文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必須非有一個全新的教學理念不可。
三、多算的原則
《孫子兵法·始計》上說:“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這就要求所有的語文教師在教學開始前,要有一個充分的思考:如何上好每一節課,學生的弱點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的知識學生容易混淆,是不是可以讓英語為語文教學服務,如何才能讓學生有興趣,流行歌曲是不是可以為語文教學服務,到底應該使用哪些流行歌曲,如何讓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也能在自己的教學中有收獲;如果教學中出現了預料之外的情況怎么辦。這些東西都應該在“多算”的范圍內。為了讓我們的語文教學生動化,有趣化,在我們的課文講讀中,我總是挖空心思地在流行歌曲中尋找能夠引起學生共鳴的歌詞:講《氓》的時候,我拿來了劉德華的《忘情水》——一個曾經年少愛追夢的少女,一心只想往前飛,當身不由己在難堪的現實中,無奈地感到:最傷最痛是后悔,哀嘆“付出的愛收不回”。這些同學們耳熟能詳的歌詞一出現,課堂立即變得人聲鼎沸,大家紛紛參與議論評價,我們教學的情感目標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實現。講《六國論》的論點“不團結導致滅亡”時候,我運用了《眾人劃槳開大船》的歌詞作為反證;講柳永的《雨霖鈴》的“執手相看淚眼”時,我使用了流行歌曲《男人哭吧不是罪》,并且和學生一起分析為什么男人哭吧不能不是罪,有一句話叫:男人流血不流淚可以證明等等。其實,這語文教學的“多算”和教育學上的因材施教講的是一個道理。教學開始前,你沒有進行準備工作,或者工作準備的不充分,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也是順理成章的。孔子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多算”恐怕也應該說是“預”的一個組成部分。老教師恐怕大都有這樣的經歷:有的時候,由于匆忙上陣,導致臨時手忙腳亂,事后回憶起來常常后悔不已。這樣的經歷當然是越少越好,但是,它卻從反面證明了“多算”的重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