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普麗

摘要 目的:探討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聯合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效果。方法:收治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81例,根據入院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1例。對照組給予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觀察組給予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聯合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結果:觀察組治療后各項肺功能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聯合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效果突出。
關鍵詞 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肺表面活性物質;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
呼吸窘迫綜合征是新生兒臨床常見疾病,主要指新生兒因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質引發呼吸窘迫,病理特征為肺泡壁至終末細支氣管壁上附有嗜伊紅透明膜,以呼吸困難為主要臨床表現。隨著機械通氣等療法的應用,約90%以上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能夠存活,但是仍存在并發癥發生率高等不足,因此臨床實踐中加強治療方案探索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本研究以81例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為例,主要探討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CPAP)聯合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2月-2016年7月收治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81例,根據入院順序編號并利用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1例。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28~32周,平均(30.2±0.3)周;體重1.6~2.5kg,平均(2.0±0.2)kg。觀察組男26例,女15例;年齡27~32周,平均(30.6±0.5)周;體重1.5~2.6kg,平均(2.1±0.3)kg。上述數據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兒家長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患兒經檢查均符合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診斷標準,主要表現為呼吸急促、輕微三凹征,部分患兒偶有呻吟,胸部CT檢查顯示有典型呼吸窘迫綜合征病理改變。
排除標準:自身免疫系統疾病、伴有嚴重肝腎疾病等的患兒。
方法:兩組患兒均予以出血預防、改善循環、感染防治、顱內出血預防、營養支持等常規治療。①對照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患兒單純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治療前先將患兒口腔以及呼吸道分泌物完全清除,將肺表面活性物質加溫至37℃,患兒保持仰臥位。采用氣管內給藥等形式將藥物由一次性注射器注入患兒肺部,用藥劑量為100 mg/kg,在6~9 s內注射完畢,然后加壓給氧1 min。1周內不進行吸痰處理。②觀察組:患兒在此基礎上聯合CPAP治療,參數設置:控制氧濃度0.25~0.60,流量6~10L/min,壓力4~9 cmH2O。通氣1 h后采集橈動脈血液進行血氣分析,相隔6 h檢測1次,根據檢測結果實時對呼吸機參數進行調整。
觀察指標:①兩組患者治療后均進行PaO2、PaCO2、PaO2/FiO2、pH值檢測對比。②觀察對比兩組患兒住院時間以及統計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
統計學方法:采用SSP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各項肺功能指標對比:觀察組治療后PaO2、PaCO2、PaO2/FiO2、pH各項肺功能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住院時間對比:觀察組住院時間(16.4±2.5)d,明顯優于對照組的(22.8±10.4)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27.5%(11/40),其中鼻黏膜損傷、顱內出血各5例,肺炎1例;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7.3%(3/41),其中鼻黏膜損傷1例、顱內出血2例。兩組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5.77,P<0.05)。
討論
呼吸窘迫綜合征是早產兒臨床常見危重病,主要源于早產兒肺臟解剖結構、Ⅱ型肺泡細胞發育尚不完善,再加之肺表面活性物質分泌明顯不足引發該病癥,其發病風險與患兒胎齡呈現負相關。該疾病進展快,多數胎兒出生6~12 h開始發病,臨床多表現為呻吟、發紺、呼吸急促等,是當前導致早產兒死亡的重要疾病,受到臨床危重醫學的廣泛關注。
針對該疾病病理發展特征,有學者提出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質予以患兒干預,結果發現藥物中的主要成分(特異性蛋白與磷脂)能夠有效防止肺泡塌陷以及改善肺泡功能,緩解患兒臨床癥狀作用突出。氣管給藥形式能夠在短時間內提高局部藥物濃度,快速改善其肺功能以及肺組織順應性,促使患者實現呼吸順暢。CPAP作為一種非侵入性通氣方式,可避免氣管插管給患者造成創傷,同時也能降低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是當前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中的常用療法。該方法能夠有效減輕蛋白酶對肺表面活性物質的滅活,促使更多藥物進入肺泡氣液界面,實現與藥物的協同作用。另外在操作過程中,可動態調整通氣參數,避免純氧正壓通氣造成患兒氧中毒或者支氣管纖維化,同時也能減少呼吸道水分流失,避免患兒出現呼吸肌疲勞。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PaO2、PaCO2、PaO2/TiO2、pH各項肺功能指標明顯改善,且住院時間以及機械通氣時間縮短,并發癥減少,說明上述兩種療法共同使用可實現協同作用,增強療效,在改善患兒肺功能的同時可減少對患兒身體的創傷,預后良好。
綜上所述,CPAP聯合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效果突出,值得臨床推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