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健
【摘? ?要】? 課堂教學的關鍵不在于教師怎么教,而要追求學生是怎么學?學得怎么樣?學的過程和經歷如何?整個過程中積累的方法與思想又是如何?長期以往,我們需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與思維習慣的漸進提升。
【關鍵詞】? 高中生物;思維;價值;策略
20世紀以來,生物科學是最引人關注的自然科學,也是發展最迅速的自然科學,所以學校的生物教學也就更應該得到關注,尤其是高中。高中生物教學是整個高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引導學生學好生物無論是對學生的高考成績還是對學生的綜合素養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學中,教師如何依據《生物課程標準》的指導,依據高中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或者教學方法,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探究學習,開闊學生視野
目前高中生物教學最大的特點可能就是課堂缺乏探究性學習,導致這樣特點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師的“責任心”和“功利心”上。教師們認為高中生物知識點多,任務重,生物課時又很少,如果再給時間讓學生們自己去探究,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就會浪費時間,完不成教學任務,不如教師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讓學生去背誦。其實,這樣“死板”的教學表面上看,或者現階段看,學生好像掌握了知識,但是從長遠來看對學生的發展卻幫助不大。
在《基因工程及其應用》一節的教學中,上課之前,教師就布置了探究任務,讓學生自己去關注、搜集、整理基因工程的相關問題。上課開始,教師利用視頻播放科學家把人胰島素基因導入大腸桿菌的視頻,由于學生們課前已經對基因工程和應用有了了解,所以這樣的導入很容易讓學生從認知上產生共鳴。在給學生介紹“黏性末端” 和“平末端”內容的時候,教師也并沒有告訴學生什么是黏性末端”和“平末端”,而是向學生提出探究問題,比如中國科學院在培育“三系雜交轉基因抗蟲棉”時用到的剪刀和針線各代表什么等等。提出問題后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再利用動畫總結展示。
教師的“教”是不能解決全面問題的。基因工程的教學內容對于高二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對于比較抽象的教學內容,教師最喜歡用的方法就是“講授法”,總是想通過“講”讓學生明白,其實不然,越是抽象的東西,教師越是應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究,探究的過程就是一個活躍思維,開闊視野的過程。而學生的學習習慣、思維習慣、學習能力都在這關鍵時刻得到最有力的訓練和提升,而學生的綜合素養也得到真正的拓展。
二、明確任務,提高學習效率
課堂教學中,探究性學習不能少,也不應該少,接下來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讓探究學習更有效率了。要想讓探究學習有效率,有一點必須注意,就是給學生設置明確的探究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去探究,而不是無目的無方向的“瞎看”“瞎想”。比如實驗探究,在一個實驗中,可能會出現很多的實驗現象,而如果教師沒有安排探究任務,或者探究任務不清楚、不明確,勢必就會影響學生的觀察效率。
在《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一節中,有一個探究實驗“比較過氧化氫在不同條件下的分解”。第一步,讓學生仔細閱讀實驗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驟。第二步,教師設置問題,比如,復習自變量、因變量和無關變量的知識,引導學生明確這一個實驗中自變量、因變量和無關變量都是什么,如何檢驗出這個實驗中的因變量。提出問題后,師生共同總結問題答案:自變量是加熱、三價鐵離子、過氧化氫酶;因變量是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第三步,學生實驗探究階段。學生分組實驗,嚴格按照教材中指導的方法步驟進行,并總結回答該實驗能夠得出什么樣的結論。
由于實驗的動手操作性、開放性等,學生是非常愿意參與實驗課堂的。學生的積極性是有了,同時又有另一個問題出現,學生對實驗的觀察針對性不強,所以實驗教學的效率不高,那么教師安排的明確任務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了。效率的提升不是依托于教師的強硬灌輸,而是通過教師科學合理的啟發與引導,讓學生自主學習、深入探究,讓“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
三、關注生活,培養生物素養
生物是離我們生活最近的自然科學,生物教學要和學生的生活結合在一起,但如何結合在一起最能吸引學生呢。高中學生,他們對自己未來從事的職業已經有了非常迫切又不太明確的向往。依據這個特點,高中生物教學可以和學生未來的職業規劃融合在一起。課堂上,既要引導學生學習生物知識,又要向學生介紹與之相關的職業。通過這種方法,引導學生更加關注社會生活中生物科學問題,關注自己未來希望或者可能發展方向的生物知識。
在《生物群落的結構》一節的教學中,在探究“群落的物種組成”這個問題時,教師在課前預習就要求學生通過電腦網絡整理有關新疆北部的常綠針葉林和福建武夷山常綠闊葉林的物種資料。上課時,依據學生課前的預習儲備,再結合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對比新疆針葉林和福建闊葉林兩個森林群落物種的差別,總結歸納“群落物種豐富度” 的概念,明確豐富度與氣候的關系。在問題探究以后,讓學生們認真閱讀教材中的“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林業工程師”的內容,同時,教師給學生播放林業工程師日常工作的視頻。
生物是“活”在生活中的,這節課教師就把課堂學習的知識和與這些知識有關的職業結合起來,不但能夠激發學生上課的興趣,開闊學生與生物學相關的知識視野,重要的是能夠給學生未來的學習方向做一定的參考,對學生未來的職業規劃是有一定幫助的,以此促進學習在生物學習領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不斷提升。
總之,生物不是“死知識”,學生更不是“死學生”,他們都是“活的”。生物科學在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認知也在發展,所以高中生物教師不能總是局限在生物知識的傳授上,局限在“教知識”上,更多的應該是關注學生的生物素養,讓學生具備適應未來社會、奉獻未來社會的品格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