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秀梅
古箏是我國傳統彈奏樂器中的一種,其中蘊含的音樂文化用于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對傳承和發展我國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是現今音樂課堂中所倡導的一種教學樂器。但是,部分教師在利用古箏開展音樂教學活動時,常受傳統教學理念影響而一味地講解樂器彈奏等技術層面的內容,忽視了對學生音樂理念和表現力的培養。因此,教師課堂上的教學方法過于淺顯是促使古箏韻味無法得以真正表現的主要原因,使高中階段學生在古箏彈奏上空有華麗的技巧而缺乏精氣神,這在很大程度上違背了古箏教學的初衷,間接地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其音樂核心素養的有效提高?;诖耍P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來開展古箏教學,提升學生音樂表現力的同時彰顯出古箏韻味,培養學生樂器學習情感。
所謂的音樂表現力,實際上就是在演奏的過程中,表演者對所演奏的作品的藝術感染力是否能夠綜合把握的能力。簡單而言,就是表演者除了能夠正確彈出所有的音符,讓音樂傳送到聽眾耳朵之外,還需要為聽眾甚至是表演者自身帶來美感、情感以及情調等體驗。
換言之,古箏的彈奏并不只是單純地彈出聲音,更重要的是在聲音之外,聽眾能夠感受到古箏音樂的語言、形象、趣味、韻味、意境以及哲理和風格等,而這些都可以統稱為表演者的音樂表現力。而這種音樂表現力,除了要求表演者具備古箏彈奏的基本功以外,更是建立在表演者能夠整體的感受、理解以及詮釋表達音樂作品的能力上。
1.創設音樂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習的高效性離不開興趣二字,音樂教學也不例外。眾所周知,古箏學習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預期的演奏效果,長期、枯燥且具有系統性的樂器學習會降低學生學習興趣。故教師在利用古箏開展高中音樂課堂教學活動時,需針對此類年齡階段學生的特性和愛好來進行教學設計,以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其古箏學習興趣;同時,在課堂中還要著重關注學生的心理活動變化,積極與其溝通來改善學生的厭煩心理,并采取課前欣賞、情境引導等方法來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感受古箏魅力。教師可以在演奏前借助樂曲背景故事來創設情境,引導其在演奏中充分融入自身情感,之后針對學生的樂器演奏成果給予肯定和適當點撥,這是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培養其音樂表現力的有效措施。
例如,教師在進行 《秦桑曲》一曲教學時,該曲對演奏指法和技巧等方面要求較高,導致部分學生會因為彈奏難度大和無法理解曲子含義的影響而降低學習興趣。此時,教師可在課前通過播放秦桑曲的相關音樂,并點出李白 《春思》中的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和詩中的表述女子眷戀丈夫的情感作以呼應,后講解曲譜中存在鮮明對比的曲調旋法所代表的蘊意,如曲譜中上行跳進彰顯著作者情緒的活躍和激動;行級進突出樂曲效果中的委婉、哀怨之意等。學生在教師此類情境教學引導下充分領悟到利用古箏演奏出陜西音樂中的神韻之意,調動其古箏學習積極性,為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奠定良好基礎。
2.加強基礎教學,為學生深化學習奠定基礎。教師在利用古箏開展高中音樂課堂教學活動時,常通過系統的古箏彈奏技巧與技術訓練教學來穩固學生樂器彈奏的基本功,是有效提高學生古箏表現力的主要教學環節之一,只有確保其樂器演奏基本功的扎實性,才能保證學生在面對各種難度、力度存在較大差異性的作品曲譜時,都能充分融入自身獨特的情感體會來完成演奏,是提高曲子演奏完成度的關鍵措施。其中,古箏作為彈奏樂器中的一種,教師在利用古箏開展音樂教學過程中,需著重注意學生在彈奏手法方面的訓練和學習,并明確古箏彈奏均是以 “揉” “按”“彈” “滑”等手法來彰顯演奏者的情感體會,講解古箏演奏的基本技法,均是以右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撥弦,托、挑、勾、劈、剔、撮、搖、抹等均是作以右手指法,按、顫、揉等作以左手指法,同時配合左手箏柱左側以順應弦的張力結合指、腕、臂、肩等部位來控制弦音變化。
除此之外,教師在手法訓練基礎上還需注重學生樂譜的聽力訓練,以扎實學生樂器彈奏基礎功底,為提高其音樂表現力奠定基礎。因此,教師在利用古箏開展音樂課堂教學活動時需加大對學生演奏狀態的觀察力度,并在指導學生練習樂器彈奏技巧和樂譜聽力訓練時引導其加以自身演奏情感來提高學生演奏方式的靈性,避免過度死板的演奏方式降低學生曲子演奏的情感表現力。
以 《高山流水》這一首曲子為例,在教學的第一階段,也就是學生剛接觸古箏時,教師可以隨便給出曲子中的一個音符,不必要求說出具體名稱,只要求學生能夠聽出高低位置即可。而學生已經到了具備高低音鑒別能力的第二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曲子中的單音進行聽力練習,以此提高學生在音節上的記憶能力,并試著對相鄰音進行區分。最后第三階段的訓練則是集中在曲子變化音、音群方面的練習上,以增強學生在古箏演奏時的節奏感、旋律感和聲部樂感。
3.設立欣賞環節,增強古箏演奏表現力。高中音樂教學在學生文化整體教學過程中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對提升學生文化、藝術審美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教師在利用古箏開展音樂課堂教學活動時,可設置古箏作品欣賞環節,在課前利用網絡查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資源來進行課件制作,與課堂中結合多媒體設備播放課件來引導學生初步掌握作品蘊意,在欣賞和感受古箏作品美感過程中激發學生情感產生共鳴。在視頻播放結束后,大部分學生還意猶未盡,此時教師可再次播放視頻內容來進一步協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蘊意所在,在音樂中深切感受藝術魅力,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和提升其音樂表現力具有積極作用。
例如, 《漢宮秋月》一曲表達了古代宮女對無法做主且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的無奈、悲涼之情,其作品原是崇明派琵琶曲,后成為古箏樂曲也別有一番風韻。在教學時,教師在課堂中以琵琶來演奏出樂曲,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樂曲旋律后,教師可利用古箏再次演奏,引導學生感受兩種樂器演奏出來的差異性,然后講解作品的背景和蘊含意義來豐富學生的內在情感,在音樂欣賞過程中提高學生對其作品的記憶程度,有利于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和增強其古箏演奏表現力。
綜上所述,針對音樂課程教學中如何利用古箏來提高高中學生音樂表現力的問題,教師在開展高中音樂課程教學活動時,需針對學生的年齡特性和興趣愛好來進行教學設計,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樂器彈奏技巧,同時結合古箏曲子背景故事和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來豐富學生的音樂情感,有效提高其音樂表現力同時還有助于緩解學生的學業壓力,對培養其藝術情感和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進一步提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楊媛.古箏教學中流行音樂應用的利弊探析[J].黃河之聲,2017,(15).
[2]鮑曉媛.淺談音效技巧化在古箏教學中的作用分析——以《云裳訴》為例[J].黃河之聲,2017,(2).
[3]張麗娜.淺談古箏教學中的情感體驗[J].藝術評鑒,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