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動機是學習的動力因素,是與學習相關的某種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識的行為傾向。在學習當中,如果能正確了解、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充分發揮其潛在能力,不但能讓孩子們在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方面有一個非常大的飛躍,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建立學習動力機制一直是筆者在教學中的重要手段。其中,激勵機制——“智慧樹”的培植運用,大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潛能,同時發揮評價對學習的激勵功能,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動力,促使學生快樂、主動地發展。
在班級文化建設中, “智慧樹”不但可以發揮美化教室一角的作用,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筆者準備了一張大白紙,在上面畫了一棵只有光禿禿的枝干的大樹,約一米多高,美其名曰 “智慧樹”。樹上長著12根大樹干,代表班中的12個學習小組,每根大樹干又各分叉出4~6根小枝干,代表每個學習小組的各個成員,枝干上貼著每個學生的名字或照片。這樣,每個學生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智慧樹的樹干,而光禿禿的樹干上需要長葉,才能綠樹成蔭;需要開花,才能花枝招展;需要結果,才能碩果累累。我們把葉子叫作 “智慧葉”,把花朵叫作 “智慧花”,把果子叫作 “智慧果”。另外,每個小樹干上都會貼著一張寫著學生學習目標的小卡片,叫作 “許愿卡”。
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有層次性、階段性地設計長、短期學習奮斗目標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利用 “許愿卡”為學生實現長、短期學習目標,可以讓其體驗成功的喜悅,達到激勵學生學習的目的。
“許愿卡”上的內容是學生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為自己制訂一個月內的學習目標。不同學生的奮斗目標是不一樣的,如:學優生小濤寫的是98分,他的目標是語文、數學、英語三科單元測驗成績平均要達到98分以上;學困生琪琪寫的則是70分,對自己的學習要求恰如其分,實現可能性大;而鵬鵬同學的要求是一個月內要摘取3顆智慧果…… “許愿卡”上的不同內容呈現的都是學生個性的追求。
學生的學習目標是自己制訂的,并且又堂而皇之地貼在 “智慧樹”上,公開在全班的視線里,這就等于接受了全班同學的監督,無形中讓學生又有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暗示:我不能輸!不能讓別人笑話我!我一定要實現目標!因此,每月更新的奮斗目標要求會越來越高,實現率總在90%以上。學習目標在短期內和長時間中給予了學生極大的內驅力,讓學生在奮斗目標一次又一次的實現過程中感受成功,享受學習的樂趣。
“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孩子一點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孩子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找答案;給孩子一種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孩子一片天空,讓他們自己向前走。”學生的學習是一種有意義的行動,需要靠激勵推動他們內部的學習動力,從而達到學習目的。而這種內部動力產生于學習需要,只有當學生有了學習的需要和愿望,才會產生激勵效果,推動自己學習的心理力量,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智慧葉”的成長主要是通過平時和課堂的表現及作業的完成情況等來實現。平時作業獲 “優”、課堂表現獲 “優”各10次便可以分別獲取一片葉子,而 “智慧花” “智慧果”和 “智慧葉”又具有不同的級別,一般是1朵 “智慧花”相當于10片 “智慧葉”,1顆 “智慧果”相當于10朵 “智慧花”,層層推進,學習要求、目標難度呈梯形。由此,學生在互相促進、互相競爭中,讓樹上長滿了葉子,開滿了花朵,結上了果子,呈現出一片豐收的景象。
同時,根據每個學生 “智慧樹”長 “智慧葉”、開 “智慧花”、結 “智慧果”的情況,每月評選一次“智慧星”,來一次綜合評價。在以上評價中,筆者既重視學生的學業成績,又重視個人特長的認定,更關注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學習表現的即時評價。如:增加了 “學習態度與習慣” “合作能力”“課外閱讀與積累” “表達和對話能力” “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 “數感能力”等內容項目。在評價中采用學生自評和互評、教師評、家長評等多種評價方式,突出評價的發展性和綜合性,力求使每個學生對自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對自我發展充滿信心,為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
“智慧樹”激勵機制實施了一年之后,筆者發現成效比預計的還要可觀,學生學習興趣濃,自主性強,其綜合素養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個性得到張揚,家校聯系也更為緊密。
首先,來自家長的聲音。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對學習主動、積極的表現,老師看在眼里,自然更能引起家長的關注。比如,馬虎大王聰聰的家長告訴我,最近發現這孩子書寫越來越端正了,作業也是檢查了一遍又一遍,與原先粗心馬虎的他判若兩人,家人夸他時,他便一臉的得意,說:我作業每次都得優,葉子越長越多了,再差一朵花就得到兩顆果子,我要比同桌先實現奮斗目標,爭取當 “智慧星”。家長的喜悅之情已洋溢于臉上。
其次,全班學生學習的勁頭更足了,學習成績有所提高,培優率達92%以上,轉困率達95%以上,總體成績水平也與其它兩個鄰班拉開了一定的距離。
筆者相信,在長時間使用 “智慧樹”,并在不斷的改進中,還會收到更多我們意想不到的效果。
1.在學生使用 “許愿卡”時,實現一定階段的學習奮斗目標后,教師要及時做出客觀評價,并引導其更新下一階段的奮斗目標。在制訂奮斗目標時,可適當地給予建議引導,讓所制訂的目標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能通過跳一跳摘取成功的果實。
2.在每月一次的 “智慧星”評選中,在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中,以教育者應有的公平、公正態度,盡量以公開的方式去評價每位學生的表現,讓學生在尊重、民主的氛圍中去追求自己的進步。
3.班中的學困生永遠是我們需要花大部分時間去關注的弱勢群體。無論是制訂奮斗目標,還是長 “智慧葉”、開 “智慧花”、結 “智慧果”,都要適當地降低高度,讓其也能同其他同學一樣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達到激發其學習興趣的目的。也就是說,教師對學生提出的目標或要求,能使學生 “跳一跳,夠得著”,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獲得 “柳暗花明”的驚喜。
筆者一直信奉生本教育 “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的教育理念,在教學工作中,筆者努力做到完全信任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群體是一顆有待培植的小樹苗,我們利用教育機制為其提供溫度、濕度、陽光,只要有了適當的溫度、濕度,充足的陽光,小樹苗便能健康成長為參天大樹。 “智慧樹”的培植參照的是大自然中萬物的生長規律,無不滲透著教育的智慧,給孩子們的教育生命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