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創和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隨時都有可能出現錯誤,此時教師不能一味地回避或過度防錯,要根據實際情況分析錯誤原因、發現問題,就可變“廢”為“寶”,讓學生引以為戒,以此來預防、避免類似易錯的習題再次發生,利用錯誤資源為教學服務。
沒有錯誤的教學,不是真正的教學;沒有錯誤的課堂,不是真實的課堂。錯誤是伴隨學生的學習一起成長的。因此,每一位教師都要正確認識錯誤,真誠對待出錯的學生。
1.用心呵護,培養學生信心。在課堂上,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要以平和的心態去理解他們,傾聽他們的想法。這樣,學生就會用積極的心態去參與課堂,樹立良好的學習信心。例如,學生初步認識1/2后,筆者讓學生用準備好的各種形狀的紙片創造一個1/2,并涂上顏色表示。完成之后,讓學生把作品貼到黑板上。可是,運用方法4的學生剛貼好,其他學生就大笑起來,說方法4是錯的。
師:為什么是錯的?
生:因為這個涂色部分不是表示1/2。
師:這個涂色部分表示的不是1/2,那表示什么呢?
生:應該是表示1/4吧。
生4:因為他把這個長方形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占其中的一份,就是1/4。
師:看來我們真要感謝他,是他讓我們先認識了1/4,你們還能創造幾分之一呢?
教師面對學生的錯誤要機智應對,用心引領,不僅使學生認識到錯誤,還使其獲得成功的體驗,培養自信心。
2.延時評價,培養發現意識。錯誤是獲得真理的重要途徑。當學生在學習中出現錯誤時,教師不要馬上制止或立即糾正,而要學會等待、延時評價,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例如,教學單位換算:4千克80克=( )千克。有一學生回答4千克80克=(4080)千克,筆者沒有立即否定他,而是追問:“你是怎么想的?”他說:“4千克等于4000克,再把4000克和80克合起來……”說到這兒,他停了一下,一會兒又說:“老師,我知道了,我把千克改寫成克了。小數點往左移動3位,是4.08千克!”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不必急于否認,可以用延時評價的方式,在等待中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讓學生經歷自我發現和自我否定的過程,在犯錯和改錯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關注學生的錯誤,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讓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相互之間的聯系,能從對錯題的分析中提高學習的能力。
1.暴露想法,加強知識的前后聯系。課堂產生的各種錯誤資源中,是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所致。教師要耐心傾聽,暴露學生的真實想法,了解與掌握錯誤的真實原因,使錯誤變為有效的學習資源。例如,學生在解答25×(40×4)時,受乘法分配律的影響,很多學生寫成 (25×40)× (25×4)=1000×100=l00000。
師:你們依據什么運算定律?
生:乘法分配律。
師: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生:兩個數的和乘一個數,可以先把這兩個加數與這個數相乘,再把所得的積相加,結果不變,這是乘法分配律。
師:25× (40×4)是表示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嗎?
生:不是,25× (40×4)表示兩個數的積與一個數相乘。
生:哦,明白了,應該用乘法結合律進行計算。這題寫成 25× (40×4) = (25×40) ×4=1000×4=4000。
此案例由一個錯誤開始,先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再通過比較,分析錯因,使學生認識到錯誤,理解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結合律的區別,通過比較,加強兩個定律間的聯系,減少錯誤的再次出現。
2.引導糾錯,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對待糾錯,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解題過程認真地進行分析,啟發學生從錯誤中總結經驗,明白錯因,避免重復出錯。例如,琦琦帶了50元去超市,買面包花了12元,買牛奶花了28元,還剩下多少錢?列綜合算式時,一學生出現了這種錯誤答案:50-12+28=10。短暫的思考后,筆者微笑地說:“你們認為對嗎?”
生:不對!答案是66,買了東西,錢怎么會多起來呢?
師:那問題在哪兒呢,應該怎么辦?
通過討論,一學生說:“老師,在12+28的外面加上一個小括號,把12+28=40先算出來。”
生:懂了,小括號可以改變運算順序,我怎么就沒想到。下次一定要注意。
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能巧妙地把錯誤作為一種教學資源靈活地加以運用,讓學生在討論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訓練學生分析、思考的能力。
1.將錯就錯,拓展思維空間。在課堂中教學中,教師有時難免也會出錯,這就要求教師敢于承認失誤,巧妙地利用錯誤資源展開教育教學活動,不僅能引出正確的想法,拓展學生的思維,還會獲得意外的收獲。例如,學校花壇的周長是18.84米,它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筆者漏寫“圓形”二字,大部分學生還是按圓形計算)過了一會兒,有學生舉手問:“老師,這道題沒法解決。”筆者愣了一下說:“為什么?”一名學生回答:“我覺得補上 ‘圓形’兩個字就能做了。”筆者說:“對!確實差一個條件。由于我的粗心,漏掉了 ‘圓形’二字。還好,細心的同學及時發現,謝謝你們!”筆者接著說:“現在形狀你們可以自由設計,周長18.84米不變,先設計圖形,再求花壇的面積。”交流時有多種花壇的形狀設計方案,有圓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
教師在教學中出現失誤是難免的。在上述案例中,筆者將錯就錯,設計成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設計出多種形狀的花壇,并給出了相應的解題方法,既延伸了學習內容,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2.換個角度,激發創新思維。在教學中,教師不要怕學生的“出錯”,要從學生的思路中,挖掘錯誤背后的創新因素,尋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要換個角度查找錯誤的原因,突破思維定式,進行有效的變式訓練,從而達到有效培養創新思維的目的。例如,5臺淘沙機2小時淘沙子10噸,照這樣計算,某沙場有15臺淘沙機,4小時一共可以淘沙多少噸?巡視中發現生 1 列出: 10÷5×4× (15÷5)=24 (噸), 從結果看是錯的,但明顯含有思維創新的閃光點。
生1:這個沙場淘沙機的臺數是原有臺數的15÷5=3(倍),前兩步表示5臺機器4小時淘沙的噸數……老師,我錯了,我覺得它們之間應該有倍數關系。
生2:我知道他錯哪了,不應該是10÷5,而應該是 10÷2, 算式為 10÷2×4× (15÷5)。 這個沙場淘沙機的臺數是原有臺數的15÷5=3(倍),10÷2×4表示5臺淘沙機,4小時淘沙的噸數。
在他們的創新思維的啟迪下,其他學生很快找到了另外幾種不同的解法。在教學中,把學生的錯誤轉化為一種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全方位思考,審視條件、問題、結論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
在教學中,有些關鍵性、規律性的錯誤是可以預見的,有些錯誤資源的生成則是“無法預約的美麗”。要想讓學生生成的錯誤資源最大限度地為日常教學所用,精心預設必不可少。通過精心預設,“可以預約的美麗”將在課堂互動生成教學中頻頻呈現。
1.巧設陷阱,引發探究欲望。針對有些學習內容教師可以故意設置一些“陷阱”,有意識地讓學生掉一次“陷阱”,讓學生在思索、討論中感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師:我們剛才用“數格法”來比較幾個圖形面積的大小,老師這有三個圖形 (不將其展示),面積分別是9格、6格、15格,你認為哪個圖形的面積大?
生1:肯定是15格的圖形面積最大。
師:你們都這樣認為嗎?
生:是的。
師: (出示圖形)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么?
生1:哎,是6格子的長方形面積最大。
師:為什么?
生2:因為格子的大小不一樣,只數格子還不能確定哪個圖形的面積大。
師:那怎么辦呢?
生3:要用一樣大的格子去量。
師:說得好!要準確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統一格子的大小是很有必要的。計算面積要用面積單位,面積單位是一定標準的正方形大小。
教學中故設“陷阱”,引誘學生出錯,學生的答案是意料之中的回答。學生的判斷和結論引起強烈的認知沖突,使學生明白“統一格子的大小”的必要性,此時,面積單位的引出就順理成章。
2.創設反例,突破教學難點。創設合適的情境,易于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較容易地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因此,教師要能預設到學生學習某項數學知識時可能發生的錯誤,通過情境展現出來,激發學生思考,掌握數學知識。例如,讓學生判斷幾分之一的大小時,筆者創設了這樣的故事情境:唐僧師徒四人分大餅,悟空說:“八戒,你吃這塊大餅的二分之一。”八戒一聽,不高興地說:“不行,我要這塊大餅的四分之—。”筆者立即提問:“同學們,你們認為那塊大餅多呢?”故事剛說完,教室里就熱鬧起來了,有的說1/2多,有的說1/4多。這時候,筆者適時引導學生思考:“怎樣才能讓你們的觀點讓對方心服口服呢?”學生都用動手操作來驗證。通過學生的演示操作,學生清楚地發現1/2大于1/4。
在上述案例中,教師創設了一個學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在情境中呈現錯例,在錯例中產生質疑,在質疑中產生深層次的思考。經過討論,學生徹底明白產生錯誤的根源,形成了正確的觀點,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
無論如何,數學課堂教學都會存在各種不完美。不管是學生的錯誤還是教師的失誤,都要站在數學價值的高度上審視,把握這些寶貴的資源,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提供新的契機,演繹精彩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