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端于美國的翻轉課堂 (也譯作顛倒課堂),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了全新建構,課前即讓學生依憑視頻等完成知識學習,課上則通過師生互動實現知識內化。這一教學模式翻轉了常規的教學流程、課堂時空和師生關系,為我國中小學教學改革提供了新路徑和新思維。迄今為止,許多教師對翻轉課堂不僅認真研讀,而且大膽嘗試,給沉悶、乏味的課堂注入了靈動之水、吹進了清新之風,但毋庸諱言,翻轉課堂在本土化的進程中尚存有諸多誤區與偏差。
1.解讀不準確。調查發現,見諸報刊的不少文章常把翻轉課堂與先學后教教學模式相提并論。其實,這兩者有著本質的差異與區別,翻轉課堂一般要歷經:教師創建微課程 (上課和錄課)、學生自主觀看微課程學習知識 (即聽課)、課堂上通過師生互動對知識的內涵與價值進行挖掘與拓展等階段。因此,從教學的流程來看,翻轉課堂并非許多學者認為的先學后教,而仍然是先教后學。
2.學校不給力。當前,基礎教育依然難以擺脫“高考指揮棒”的牽引。不少學校通過多年的摸索與改良,已有一整套成形甚至成功的操作樣本,面對翻轉課堂,許多校領導在能否提高成績尚未得到確證之前,一般不會輕易去觸碰這根“高壓線”。
3.教師不熱心。要有效創建翻轉課堂,教師除了要完成常規任務外,還要將知識點提煉到微課程中,并致力于課前任務的規劃與編擬、微課程視頻的設計與錄制,等等,這無疑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因此,面對翻轉課堂,如果學校在制度上、設施上缺乏相應的支持,教師的積極性便會大打折扣。
4.學生不適應。雖然翻轉課堂引入了大量的現代化教育技術,但是學生對于教學形式的關注往往大于對教學內容的投入。因此,如果缺乏有效的監管機制,學生就很容易隨意放松甚至放縱自己。
5.家長不積極。沒有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就難有翻轉課堂的高效性。要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完成各項學習任務,還離不開家長的參與與配合,尤其是中低年級學生。然而在現實中,目前家長已承擔了太多的學校和教師的職責,面對要求更高的翻轉課堂,家長往往覺得很糾結、苦惱。
6.資源不均衡。翻轉課堂的施行離不開網絡化教學技術的支持,目前,我國還只有一些大、中城市以及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學校具備這樣的教學環境;就廣大的中西部農村地區而言,近幾年內數以億萬計的農村學生家庭還難以擁有這樣的條件。
7.架構不系統。迄今為止,不少學校對翻轉課堂尚處于“試水”階段,對于整體的教學內容還沒有形成系統的架構。另外,課堂教學有新授課、復習課、練習課、講評課等諸多課型,究竟這種模式更適用于哪些學科、哪些課型,尚需進行深入研究。
8.評價不配套。由于教學方式發生了“顛覆性”變化,因此,必須有一個全新的評價方式及標準來對翻轉課堂中學生學和教師教的效果予以檢測與考量。
9.操作不規范。有些教師擔心學生沒時間、不自覺,采用了所謂的課內翻轉方式,即在課堂的前10~15分鐘內投放微課程觀看,然后組織學習與討論。從本質上看,這種方式仍然是傳統的“大一統”“劃一化”教學,顯然是一種假“翻轉”。
10.視頻不理想。綜觀教師制作的視頻:有的聲音小、噪音多、影像模糊;有的字幕呈現與語音講解不匹配、不同步;有的畫面中教師形象過于嚴肅;有的語速要么過快、難以聽清,要么太慢、難有激情。
11.培訓不到位。常見的問題有:技術培訓與理論培訓脫節;多沿用以往信息技術培訓、多媒體培訓的套路,而沒有按翻轉課堂的理念規劃培訓目標、設計培訓路徑;培訓對象比較模糊,沒有面向教學管理者、骨干教師、技術人員開發針對性的課程,等等。
12.研究不深入。近年來,雖然國內教育報刊發表了數百篇有關翻轉課堂的論文,但大多僅涉獵模式構建、教學設計、平臺建設等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極少以發展、辯證的眼光來闡釋翻轉課堂。翻轉課堂的整體態勢依然是實踐先行、研究滯后、理論貧乏。
上述問題制約了翻轉課堂的正常運行,阻礙了翻轉課堂的不斷深入,迫切需要在理論上加以探討,在實踐中加以理順。
1.分層次發動,營造翻轉課堂強磁場。坦率地講,迄今為止,對于絕大部分學校而言,翻轉課堂的應用仍然是火車進站——響聲大、速度慢,要真正對翻轉課堂做到堅信不疑、堅持不懈,必然要從根本上轉變舊思想,樹立新觀念,做到分層次發動,全員化參與。
(1)就教師層面而言,沒有教師的真心投入、精心實踐,就難啟改革之門、難收改革之效。因此,我們要緊緊抓住培訓這個關鍵,積極引導教師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開展翻轉課堂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從而使全體教師對翻轉課堂的理解與實施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由“要我做”變成“我要做”。
(2)就學生層面而言,我們認為學是內因,教是外因。因此,要從闡釋翻轉課堂的真正內涵出發,努力調動起他們的內在積極因素,不斷提高他們自我指導、自我監控以及自我強化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3)就家庭層面而言,我們認為家長的教育觀念直接反映了翻轉課堂的社會認同水平。因此,在實施翻轉課堂教學前,對家長也要“曉之以理”并“授之以法”,從而使廣大家長不但有參與翻轉課堂的信心,而且還要有參與翻轉課堂的能力。
實踐證明,教師、學生、家長三方聯動,方能為翻轉課堂的全面實施營造出更為濃郁的輿論氛圍和更加和諧的教學環境。
2.全方位保障,激活翻轉課堂的源頭水
(1)行政保障——有效實施翻轉課堂的前提。翻轉課堂的效應有目共睹、毋庸置疑,因此,作為校長,當積極地變被動為主動。一方面,應廣泛動員和引導教師正確地理解、認同改革,熱情地投身、參與改革;另一方面,在制訂翻轉課堂教學改革方案時,也要注意各項措施的可行性,通過兼顧“高視點”與“低起點”,從而真正做到行有所效、動有所成。
(2)思想保障——有效實施翻轉課堂的基礎。翻轉課堂存在的問題常表現為行為上的操作性失誤,但實際根源在于理念不到位。因此,我們要積極引導從事翻轉實踐的教師切實加強對翻轉課堂本質規律的研習與把握,只有首先“翻轉”我們的理念,然后才能“翻轉”我們的課堂。
(3)設施保障——有效實施翻轉課堂的載體。翻轉課堂的實施需要教師的智力支撐,也需要充裕的物質支撐,因此,有志于實施翻轉課堂的學校在這方面的投入應適當給予傾斜,并做到當前與長遠兼顧、“軟件” (思想、管理等方面)與“硬件” (技術、經費等方面)并重,努力為師生創設一個更為完善、高效、個性化的網絡學習環境。
(4)師資保障——有效實施翻轉課堂的根本。翻轉課堂的實施對教師的能力和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準確解讀翻轉課堂的內涵特征、目的意義和操作流程,切實提升教師的相關知識與技能是翻轉課堂正常運行的首要任務。
(5)學力保障——有效實施翻轉課堂的核心。在翻轉課堂的運行過程中,要充分挖掘學生潛能,努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自主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當然,在實施翻轉課堂的初期,教師還應該允許學生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
(6)時間保障——有效實施翻轉課堂的條件。在寄宿學校,晚自修時,教師不宜再行上課,以確保學生有時間完成翻轉課堂的課前環節;非寄宿學校,教師應注意控制作業量,為學生看微課及進行少量的針對性練習提供充足的時間。
(7)評價保障——有效實施翻轉課堂的關鍵。在制訂翻轉課堂的評價標準時,教師方面要特別關注:①是否能制作出與既定目標、相關內容、學生實際相契合的微課程;②是否能有效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學習;③是否能與學生形成良性互動,并進行及時的反饋與指導。學生方面要特別關注:①是否能利用教師提供的微課程進行自主性學習;②是否能在網絡或課堂上積極互動,認真探究;③是否能充分利用相關平臺,將自己的學習成果予以充分呈現。
(8)技術保障——有效實施翻轉課堂的支柱。微課程的質量對學生的課后學習成效有著直接的影響,開展翻轉課堂實驗的學校在技術層面應給予相關教師力所能及的扶持與幫助。
(9)培訓保障——有效實施翻轉課堂的抓手。對教師進行更高層次的培訓必須提上議事日程,必須切實做好培訓的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培訓的理念與目標、內容與載體、方法與途徑。
(10)科研保障——有效實施翻轉課堂的依托。我們既寄希望于理論工作者一如既往地潛心探索,更熱切地盼望廣大教育實踐者也能自覺地介入、參與到翻轉課堂的探究中。理論與實踐工作者雙向互動、優勢互補,必會給翻轉課堂的研究注入新活力。
3.多維度并重,架設翻轉課堂立交橋。較之傳統課堂,翻轉課堂更注重課前、課中、課后的相互配合,有機協調,三者環環相扣,逐步深入;層層拓展,有機推進,方能奏出翻轉課堂的動人樂章。
(1)明主旨。微課程的制作常被一些教師視為課前最重要的工作,其實,微課程是重點而非重心。采用翻轉課堂的目的,歸根結底還是提升學生的能力、提高教學效率,這也是微課程設計的指針與原則。因此,課前的第一要務應是作出課前的學習任務、課上的知識內化、課后的遷移提升。
(2)導學程。“學習任務單”是依據學情分析,旨在幫助學生明確課前自主學習的要求、內容和方法,以表單為呈現方式的學習文件包,也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自主能力的重要支架與媒介。
(3)精制作。微課程視頻是翻轉課堂的壓艙石與切入口,視頻的制作應力求做到:①時間精簡。根據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視頻的時長一般應控制在15分鐘以內。②內容精準。相關視頻應對學生的學習具有切實的目標導向、方法指點、資源提供等作用。③定點精當。應抓住要點,突出重點,化解難點。④制作精細。應力求文與畫相諧,字與聲相應,音與情相合,以緊緊抓住學生的眼球。⑤設計精巧。除了要充分考慮視頻本身的結構、色彩、音質外,還應在視頻中設計出有如課堂中的問題情境,并將相關的測試題發布到專用平臺上,以便及時了解、掌握學生對解決問題策略的探究與應用情況。
(4)多聯通。課堂上,教師首先應對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單的情況進行適當反饋,比如,對學習任務單安排的思考題進行抽查,對一些共性錯誤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這種課上與課前的聯通不僅能使學生及時把握自己的學習狀態,也能讓教師更好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5)重自主。借助教師提供的任務單與微課程,大多數學生都能基本掌握相關的學習內容,教師的講授也可被縮減到極限,這就為學生的自主活動贏得了時間、拓展了空間。對此,我們應切實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用足、用好、用實自主、合作、探究這些新課程力倡的新方法、新形式,從而使學生在愉快的“自駕游”中,不斷點燃興趣、活躍思維。
(6)真互動。互動是翻轉課堂教學的常態,但切忌形動而神不動,這種互動不是膚淺的“你問我答”,也不是簡單的“我說你做”,而應以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為目標。在此過程中,師生是既互動又雙贏的,從而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互慧的生命共同體。
(7)促升華。目前,國內外學者建構的翻轉課堂模型主要分為課前和課中兩個階段,其實,課后反思也應是翻轉課堂不可或缺的一環。當然,翻轉課堂的課后反思與傳統的課后復習完全不同,應將傳統復習中對知識的領會與理解層面積極升華到利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應用與遷移層面。
(8)勤督察。在翻轉課堂教學中,及時督察學生的學習過程十分重要,它是科學、全面評價學生的重要依據。因此,要為每位學生建好學習成長檔案,實時記錄他們的成長軌跡,讓他們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進步與提高,從而不斷累積成就感,增強自信心。
4.有機推進,構筑翻轉課堂防火墻。翻轉課堂作為一種舶來品,如果生搬硬套,往往收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在理論與操作體系尚處于形成和完善階段,無論是教育管理者還是具體施行者都應該謹慎從事,不能沒條件也上,而只能積極創造條件上。
(1)力戒盲目跟進。學校行政部門要認真做好現狀調研與綜合考察,對自己所在學校是否具備翻轉的基本條件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準確的判斷。要堅持做到三個不開展:一是沒有足夠的課程資源不開展;二是沒有適宜的時間安排不開展;三是沒有恰當的課堂評價不開展。
(2)力避隨波逐流。翻轉課堂本土化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在改革中,我們允許失敗,但應該力求成功。凡事切不可做了想,而要想了做,我們要對每一個學生負責,要對每一個學生的家庭負責。
(3)力阻一哄而起。我們在熱捧翻轉課堂的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①不是所有學生都適合翻轉;②不是所有教學內容都適合翻轉;③不是所有學科、學段都可以隨意運用翻轉。有些理論性較強的內容,學生再自主努力也難以掌握,還不如傳統的講授法效果好,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學會篩選、抉擇。
(4)力防技術至上。有些學校領導包括有些教育行政部門,將打造優質、豐富的微課程作為推進翻轉課堂的主要舉措,以為只要優質的微課程能覆蓋大多數學科的大多數內容,翻轉課堂就可大步邁進、大功告成了。其實,物化的資源建設固然重要,但教師的專業支持更為關鍵。
(5)力排全盤否定。必須指出的是,翻轉課堂并非毫無欠缺,傳統教學也并非一無是處。有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采用“一刀切”“齊步走”的推進策略,不顧校情不同、學情有別,統一“跟進”、劃一“改造”,這種“全盤否定”傳統經驗的做法是一種典型的“虛無主義”,會動搖翻轉的信心。
(6)力除虎頭蛇尾。面對新改革、新模式、新挑戰,有些教師特別是部分剛走上講臺不久的年輕教師,往往信心滿滿,雄心勃勃,精心設計、潛心思索、耐心打磨微課程,但隨后便發現錄課比上課要費勁多了,于是又轉而采用傳統教學方法。這種“3分鐘熱度”的行為對提高翻轉課堂教學效益毫無益處。
5.整體性引導,培養翻轉課堂主力軍。教師是教學改革的直接實施者,因此,作為改革“主力軍”的全體教師必須直面新擔當、扮好新角色、適應新模式。
(1)從知識的守成者向求新者轉變。在翻轉課堂中,學習內容的開放性使學生的信息來源更多、認識領域更廣,若教師僅僅滿足于原有的學科專業知識,就很難甚至不能滿足翻轉課堂的需要。因此,教師既要去了解、熟悉、掌握翻轉課堂的流程,內容,技巧,又要刻苦“充電”,努力學習,向同行學,向書本學,向學生學。
(2)從資源的搬用者向開發者轉變。課程資源是決定教學理想付諸教學實踐的關鍵性因素。面對翻轉課堂,教師不再是資源的“搬運工”,不僅要從紛繁的信息庫中挑出合適的教學資源進行二度“創作”,整合成自己的“微課程”,還要錄制視頻、制作課件,以支撐“翻轉課堂”的正常運行與不斷優化。
(3)從討論的掌控者向參與者轉變。在傳統課堂中,教師是討論的掌控者,主要職能是下發議題與評判對錯。而在翻轉課堂上,教師則必須始終置身“事”中,圍繞學生的發言,弄清學生的已知,了解學生的困惑,并能緊隨學生的思維,給予適當的啟發與點撥,使學生對議題的認識不斷深化與提高。
(4)從練習的反饋者向輔導者轉變。在傳統教學模式中,當學生在課外作業中遇到問題而需要幫助時,教師常處于“失聯”狀態。翻轉課堂中的教師則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不僅及時完成學習效果的檢測和反饋,而且能及時給予學生輔導與幫助。
(5)從教學的單干者向合作者轉變。在實際工作中,不僅不同學科的教師“雞犬相聞鮮有往來”,同學科教師間的合作也常是貌合神離。隨著翻轉課堂的展開,個體性、封閉性勞動已很難適應新的教學模式與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打破學科、年級界限,在教學資源的選擇、設計、開發等方面進行有效交流與合作,從而實現思考、觀點、資源的共享,獲得更為廣泛、更加有力的教學支撐。
綜上所述,翻轉課堂對深入推進教學改革、切實提高課堂效率具有重要價值,但是教學方式是多元的,翻轉課堂只是諸多教學方法“之一”而非“唯一”,因此,我們既不能將傳統教學方法生硬地拒之門外,也不能一味地順其自然,更不能只在物質化的層面進行機械模仿。要讓翻轉課堂順利地“軟著陸”還真非易事,也許將是一個較長的、艱巨的過程。
參考文獻:
[1]陸耀娟.新理念下語文教學的瓶頸與突破[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2016,(10):51-53.
[2]王晨.以供給側改革理念引領核心素養的培育[J].現代教育,2017,(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