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
(浙江省義烏市義亭中學,浙江 義烏)
高中思想政治是一門獨特的學科,是高中生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途徑,也是其接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陣地,應引起教育者的重視。思想政治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最大的區別是其具備較強的意識形態。基于此,教育部修訂組提出了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四個學科核心素養。仔細分析這四個素養,就會發現它不是政治學、法學、經濟學等學科素養的組裝和拼接,而是具有一定的內在邏輯性,內涵上也相互包容,從而形成了一個內在的有機聯系整體。
在這四個學科核心素養中,每個學科素養內容不同,起到的作用也不盡相同。其中,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是思想政治學科的重要任務,對其他素養具有重要影響,是其內在的靈魂。所謂政治認同,是指通過高中思想政治學習和教育,培養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發自內心的認同,具有較為真摯的情感,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此基礎上,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堅定地做一名堅持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明使者。科學精神素養是指在思想政治學科學習中應具備的精神,新時代下,這種精神包括的因素主要有堅持真理、求真務實、尊重規律等。思想政治學科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具有重要意義,教師通過教授給學生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使他們小到個人成長,大到社會進步、人類文明等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從而指導自身的行為,是達成其他素養的基本條件。法治意識是法治國家建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高中階段就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思想政治學科的學習,讓學生能夠尊法、學法、知法、守法等,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是其他素養的必要前提。公共參與是人民當家做主的重要體現,思想政治學科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素養,就是使學生在高中階段具備集體主義精神,對國家、對社會有一份責任感,樂于為人民服務,在行使人民當家做主權利的同時,也會履行相應的義務,該素養是其他素養的具體體現。總之,縱觀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的四大核心素養,發現其重心不是傳授學生多少政治學科知識,而在將其培養成為新時代下有理想、有擔當、有本領的新青年。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政治教學目標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教師在課堂中不僅要傳授學生政治知識和方法,還要激發他們學習政治的興趣,培養其政治核心素養,基于此,就需要高中政治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式,從政治學科和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立足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筆者基于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核心素養教學實踐。
在談到政治學科時,許多教師存在著較大的誤區,認為想要教好政治,只要讓學生進行機械的背誦即可,這樣的思想導致教師教學往往照本宣科,學生對教材、對教師深信不疑,缺乏質疑探究的精神,對知識被動接受多,主動構建少。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課堂幾乎成為教師的“一言堂”,導致課堂氣氛沉悶、枯燥,學生主體參與性較低,被動學習成為政治課的常態。鑒于此,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應在重視政治知識和方法傳授的基礎上,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主體參與度的調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可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在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應科學設計小組任務、分配小組成員、選取小組組長等來提升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參與的興趣。
高中政治是一門獨特的學科,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枯燥、抽象的理論知識一直是讓眾多教師頭疼的教學內容,因其無法引起學生的共鳴,導致他們在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往往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基于此,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法,通過分組合作,可以使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習變得更具趣味性,是提升其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更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策略,應引起教師的重視。
比如,我在教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政治認同核心素養,我將自己的一張照片放到了《光明日報》H5融媒產品:我的紅色氣質之井岡山精神場景中。在該場景中,不僅有我在那個特定時期的形象,還配有輕松的文字:井岡山上鬧革命,這種操作硬不硬。通過多媒體形式呈現,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我又通過PPT展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精神如長征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等,讓學生嘗試為每種精神添加一句最能體現其精神的話語。為了調動學生的參與度,我將他們分為了幾個小組,進行討論,最終評選出用語最簡潔、描述最準確的小組為獲勝組。各個小組為了榮譽而戰,投入了較大的熱情,他們在組長的帶領下,精誠合作,有的負責搜索不同時期的精神內容,有的負責收集那個時期的名人名言,在眾人的齊心合力之下,各個小組都交出了一份超乎意料的答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所學課堂內容的了解,還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升了其政治認同核心素養,可謂是一舉多得,應引起教師的重視。
我國大教育家陶行知認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誠如陶先生所言,教育來源于生活,最終也要回歸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政治學科作為較強意識形態的學科,其教學更應以生活為基,通過引導學生走入生活,調查研究,改變學生對政治學科的認識,使他們認識到政治學科的價值。在走入生活的同時,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通過教學做合一,改變教育脫離實際的弊端,把學生從過去“死讀書、讀死書”等學習中轉移到活學活用,通過“學中做”“做中學”達到“行動能力”“生活能力”“創造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將理論知識與學生生活進行聯系,通過事先調查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愛好,以此來調整教學內容,使教師教授的內容既符合教學大綱,又貼合學生的實踐需求。例如,我在教授《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時,就為學生布置了一項特殊任務,即要求每名學生認真記錄每天每筆開支,做好消費支出記錄。如每天花在購買學習用品方面的開支、用于購買生活必需品方面的開支等,通過統計月度、季度消費金額,統計出哪些消費是必須支出,哪些消費是不必要開支,哪些消費屬于浪費支出。通過對消費金額的統計,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不盲目攀比,不鋪張浪費,幫助其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這樣的實踐作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既能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又能通過實踐操作培養其優良品質,對于其了解政治學科用途、提升其學習積極性也具有積極意義,為后續政治學習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政治教師在教學中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體現政治的育人功效。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多為學生創造實習機會,讓他們在社會中通過不同的活動去提升自己的服務意識,培養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如教師可組織學生在課余時間做義工,或者帶領他們體驗不同的職業來轉變學生的意識,培養其公共參與核心素養。如我在教授人教版《新時代的勞動者》一課時,可將課堂放到社會中,通過讓他們觀察、體驗不同的勞動崗位,了解每個崗位的工作要求、發展歷史,以此改變他們對勞動的看法,樹立初級的職業素養。
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公共參與意識方面的核心素養外,還要培養其法治意識素養。目前,高中生的法治意識普遍較為薄弱,他們在遇到不法侵害時,往往因為不知法而不懂得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基于此,就需要高中政治教師在政治學科中滲透法律方面的知識來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使他們能夠尊法、學法、知法、守法等。
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除了根據教材進行這方面知識的傳授外,還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通過多媒體呈現高中生由于法治意識淡薄走上歧路的案例,為他們敲響警鐘,增強其法治意識。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教師可自己進行案例教學,也可邀請律師擔任主講教師,通過豐富、鮮活的案例培養學生法治意識核心素養。目前,社會熱點傳播速度較快,高中生由于身心尚未發育成熟,容易受熱點事件的影響,走上歧路,或轉變三觀。因此,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勢在必行。通過引導學生尊重法律、運用法律,使他們接觸自然,了解社會,敬畏生命,對人、對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有一份自己獨特的見解,也能保持一顆善良的初心。
綜上所述,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踐性教學策略,離不開以學生為主體,圍繞教學大綱進行精心設計,通過在教學中滲透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以及公共參與等核心素養的教育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未來,我作為一名高中政治教師,還將繼續深入研究和探索如何在高中政治學科教學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政治核心素養,從而為國家、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質的人才,為政治教學發展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