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云鴿
(鄒平縣西董街道辦事處鶴伴中學,山東 濱州)
眾所周知,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得到質的飛躍,逐漸完成了由量變到質變的轉化。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學取得了顯著成效。地理教材中的圖像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與意義。作為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師,應該緊扣當代學生學習需求來合理利用圖像進行教學。今天,本文就以“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圖像教學”為主題進行探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為推動我國中學教育的進一步發展貢獻微薄之力。
據調查可知,初中地理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科學合理地應用教材中存在的圖像夯實學生的地理知識基礎,我們將此教學活動稱之為“圖像教學”。初中地理教材中含有的圖像豐富多樣,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可謂是形成了一種“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主要包含分布圖、實物圖、地圖以及示意圖等。圖像教學具有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教師運用圖像進行教學,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有效拓展學生的地理思維,并且能夠提高初中地理教學效率以及教學質量[1]。
正所謂:“只要付諸實踐,才能夠有真知灼見。”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經驗以及查詢相關資料,針對圖像教學的實際應用,提出以下見解:
在以往的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普遍存在“重理輕圖”的現象,也就是說,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地理理論知識,而忽視了地理圖像,此種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然而此種教學模式過于單一,沒有緊跟時代發展潮流,進而導致初中地理教學效率停滯不前、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鑒于此,作為一名合格的初中地理教師,應該明確圖像教學的重要性,緊扣當代中學生學習需求,靈活應用教材中的圖像來組織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促使學生在圖像中夯實自身的地理知識基礎,潛移默化地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時效性[2]。
筆者通過調查可知,我國多數中學生讀圖能力薄弱,不能夠透過地理圖像來挖掘出其蘊含的地理知識,進而導致地理圖像具備的重要作用不能夠有效發揮,學生的地理思維存在局限性。鑒于此,地理教師應該采取有效措施來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首先,初中地理教師應該傳授學生分析圖像的技巧,促使學生能夠在分析地理圖像的過程中,汲取相應的地理知識。這就需要地理教師做好自身鋪路搭橋的引導工作,進而引導學生掌握相應的地理知識,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地理事物具有的基本特征。與此同時,教師應該結合實際教學情況來設置相應的問題,激發學生求知欲,有效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其次,教師應該促使學生明確地理圖像的重要性,保障學生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能夠勤于讀圖,借助圖像來進行地理的學習,長此以往,定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鑒于此,教師應該借助教材中的圖像來設置問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求知欲望,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地理教學活動中。教師在進行圖像教學的時候,應該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來設置問題,促使學生主動地尋找問題答案,在此過程中,能夠有效拓展學生的地理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比如,教師在進行“降水變化與降水分布”的時候,引導學生應用教材中的降水統計圖來學習知識,并設置相應的問題,如“降水是指的什么?”“某個地區這個月的某次降雨與降雪分別為十五毫米、五毫米,那么此地區這個月的降水量是多少呢?”……學生結合教師提出的相關問題,在地理圖像的基礎上找到降水的分布規律,從中掌握“赤道周邊降水量較多,兩極地區降水量降水少……”的地理知識。教師結合學生的答案來進行補充說明,有效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3]。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教育事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飛速發展,其中初中地理教學取得一定成效。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明確地理圖像的重要性,緊跟時代發展腳步,摒棄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促使教學內容能夠趨于多元化、多樣化以及豐富化,夯實學生的地理知識基礎,提高學生的地理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