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琦
(江西省萍鄉市蘆溪中學,江西 萍鄉)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全面發展,多媒體技術成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在課堂發揮著重要作用。多媒體屬于輔助工具,盡管不能取代教師的講解,但是卻能為課堂增色,帶來許多新的發展及變化。本文針對當前高中美術課堂的實際情況展開討論,最終尋找到多媒體技術與美術鑒賞課堂融合的具體策略,以期為日后教學的全面發展做出啟示。
在情境創設方面,多媒體技術具有化“靜”為“動”,進而實現情境構造,全面推動教學發展的功能。例如,在介紹《禮儀與教化》一課時,教師可以嘗試剪輯《國寶檔案》的內容,先讓學生通過視頻資源觀察瓷器的制作過程,觀摩青銅的制作工藝、形制、圖案等基本信息,再帶領學生一同欣賞古代祭祀的宏偉場面,使學生真正進入歷史時空中感受到當時的震撼,并且最終認識到青銅器是古代上層社會必不可少的內容。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其意義就在于能夠化“靜”為“動”,使學生感受到色彩的變幻與轉化,這個過程中的奇妙是教師難以用語言所盡述的。借助于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帶領學生一同穿越到當時的時空中,感受時代發展的魅力,感受到過程帶來的變化,這也是教學發展的關鍵所在。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夠直接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延展,其中較為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教學的全面突破。在傳統美術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內容依賴并立足于教材,而教材作為平面讀物,其容量有限且表現有限。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夠將即將鑒賞的美術作品以一種立體的、豐富的甚至更為新鮮的面貌呈現在學生面前,還可以搭配上聲音、燈光等各種效果,使學生的注意力在第一時間被吸引到課堂,也使得教學內容變得更為豐富,欣賞價值大大提升,進而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中國古代畫》一課時,教師不再是單調地讓學生看教材中有限的內容,而是截取了中國古代畫的影音資料,通過影像資料中生動的講解、精美的畫面、精致的古代配樂,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我國古代藝術的魅力,這種直觀的感受,是教師單純的講解所達不到的效果,只能意會與理解[1]。
在美術鑒賞課教學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較為難以講解的內容,學生的學習也會遭遇一定的瓶頸。在美術鑒賞過程中,有些作品遠在西方,學生很難尋找到其中的欣賞角度,例如一些抽象派的美術作品,而多媒體技術的融入與運用,能夠使學生直觀地觀察到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通過一些音樂、旁白文字等對美術作品做進一步的表達,對氛圍進行進一步的烘托,這些看似與美術課堂無關的內容,卻對教學發揮著極大的推動作用。藝術具有相通性,很多人都會認可一首音樂,即使聽不懂語言,也能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同樣的道理,在美術學科中,恰當的音樂烘托,能夠發揮畫龍點睛的作用。美術鑒賞課想要進一步實現重難點知識的突破,能夠使學生感受到蘊藏在美術作品背后的知識,需要教師從多種路徑進行探索[2]。
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夠實現多學科的全面融合,拓展美術課堂本身的視域。美術作為一門藝術學科,通過作品能夠對人們產生感染,實現讀者與作者的交流,產生情感的共鳴,這個過程充滿了濃濃的人文特性。在美術作品的欣賞中融入我國傳統文學的內容,在欣賞中國畫的一些作品時,適當介紹我國敦煌時期的文明,介紹小說中的繡像,這些內容是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進行展示的。多媒體下能夠實現的是學科的結合、交叉,能夠推動多方面的融合。在我國傳統水彩畫中,會有一些題畫詩的存在,對于這些題畫詩,將其結合進行教學,才能發現畫作的神韻所在。在一些美術作品背后,會有很多經典的故事,《伏爾加河上的纖夫》背后隱藏的一段黑暗歷史,教師都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以紀錄片的形式展示給學生,最終實現學科學習的突破[3]。
本文針對當前高中階段美術課堂的實踐情況展開討論,以期為學生的成長奠定足夠的基礎。多媒體技術為課堂帶來的,除了更為豐富的表達,更是視野的開闊,需要更多、更廣泛的實踐拓展。教師根據多媒體技術對美術鑒賞進行包裝與表達,能夠更進一步地推動教學工作的發展,為學生的學習創設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