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亞平
(貴州省六盤水市第二實驗中學,貴州 六盤水)
為了適應新課改的人才培養目標,高中歷史教師以全新的教育教學觀念為指導,在歷史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嘗試,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為教師啟發式教學下學生的自主探究式學習,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僅僅靠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實施改革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更好地對知識進行鞏固,教師要重視作業的創新。教師要轉變傳統作業缺乏彈性的弊端,以富有趣味性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立足于學生實際的、可以促進其個性發展和潛能發揮的創新性作業,提高高中生作業的興趣,提高作業的實效性,和課堂教學相互促進,從而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率,進而促進學生歷史素養的有效提升,使素質教育在高中歷史學科教學中落到實處。在高中歷史作業設計中實施創新,教師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睘榱藰嫿ǜ咝Ц咧袣v史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應該精心設計前置性作業,在前置性作業完成過程中,不僅提高學生的課前預習能力,還可以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讓他們學會如何去學習,又可以增強學生課堂學習的針對性,可謂一舉多得。前置性作業的布置要堅持以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教師要精心設計前置性作業,以極富趣味性、多樣化的預習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例如,在人民版必修三《向“距離”挑戰》部分內容學習前,教師就可以布置以下前置性作業:說說現實生活中哪些科技進步讓我們之間的時間和空間距離得以縮小;搜集在向“距離”挑戰中,古今中外歷史上人類的重大發明;搜集關于汽車、飛機、計算機技術等在內的現代科技發展過程的資料;探討如果沒有某項(學生自選)科技發明,我們的生活將會怎樣?并寫成一篇小論文。
新課改下,為了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讓課堂成為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獲得更好發展的課堂。作業是對教學效果進行反饋的重要環節,教師要善于布置高效的課堂作業,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課堂作業布置過程中,教師要避免那種死記硬背的機械性訓練,要在課堂作業中勇于創新。為了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完成課堂作業的積極性,提高課堂參與度,教師要善于布置有梯度、形式多樣的課堂作業,讓不同層次、不同愛好的學生都能夠在作業過程中獲得最佳的發展。高中歷史課堂作業要講究趣味性、多樣性、層次性、開放性,課堂作業的布置方式也可以多樣化,既可以由教師親自布置,也可以讓學生自行布置作業或者互相留作業,并彼此監督、共同探討,實現課堂作業過程中的多向互動,提高作業的實效性。例如,在必修三《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面》一課內容講完后,教師可以布置“對儒家思想的演變脈絡做出簡短的小結”和“分組討論分析明清之際的思想家們挑戰儒學正統的權威性,這是儒學的新發展嗎?”的課堂作業,讓學生自選一項作業通過自主探究或者分組討論完成。
在前置性作業、課堂作業、課后作業等不同形式作業當中,除了課堂作業可以在教師的監督下完成外,前置性作業、課后作業的完成過程都缺乏教師的有效監督。為了避免抄襲現象的發生,激發高中生完成課后作業的積極性,讓課后作業充分發揮其鞏固學習的應有效果,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在課后作業設計當中進行創新,改變固定內容、單一形式的作業,設計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分層作業,讓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都可以在作業過程中得以充分發揮。在作業內容選擇上,教師既可以依據高中生學習能力、心理特征布置趣味性作業、開放性作業、合作性作業,也可以布置生活化的實踐性作業,從而更好地達到鞏固學習、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效果的作用。例如,在《與時俱進的文學藝術》課后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安排分層的形式多樣的作業供學生選做:選做課后作業當中既要包括基礎性的選擇題,又包括提高性的材料分析題,讓學生搜集風靡世界的搖滾樂的發展歷程,還可以讓學生分組討論面對當前影視發展的洪流,我們青年學生應該如何應對,才能對自身的健康成長更為有益,以小組為單位寫成小論文,給出明確結論。
總而言之,為了不讓作業變成學生的負擔,讓作業發揮其幫助學生鞏固所學,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作用,教師要善于在高中歷史作業設計當中大膽創新,立足于高中生的實際,充分考慮到他們之間的差異性,堅持以生為本、面向全體的原則,從課前、課堂、課后三個環節布置富有趣味的、有梯度的多樣化分層作業,提高歷史作業的有效性,進而大大提升高中歷史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