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振
(安徽省太和縣第八中學,安徽 阜陽)
對于高中生而言,地理學科是其學習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對地理學科的學習,學生可以掌握地理環境和人類生活之間的聯系,掌握人與環境和諧相處的方法。非但如此,地理學還涉及社會人文領域,在地理課堂上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有助于傳統文化的弘揚,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
2017年年底,教育部對普通高中課程方案涉及的14門學科課程標準的修訂結果出臺,該輪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體現了鮮明的育人導向,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更是得到加強。例如,在地理學科中的自然環境與環保方面,明確提出要求學生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學地理教育的肥沃土壤和廣闊天地,立足傳統,我們的地理教育才不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才能夠有底氣、有能力和外來文化、新興文化相結合,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社會文明。中學階段正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期,這一時期,通過地理課堂完成傳統文化對其的滲透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抑制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更有利于他們成長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發揚者,從這個角度上講,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很有必要。
教育部考試中心下發的《關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修訂內容的通知》指出了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的修訂內容。這次修訂主要體現在“一增一減”上,具體到高中地理學科中,“增”的是地理學科中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減”的是關于“自然災害與防治”這一選修內容。
實際上,近年來高考命題已經向傳統文化上有所傾斜。以2016年各地高考地理卷為例,海南卷以中國傳統民居為主題,考查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江蘇卷以中國山水畫為主題,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及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文綜全國卷I以中國茶文化為主題,考查考生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及論證和探究問題的能力。地理高考試題與傳統文化“貼近”,是未來地理高考命題的一大趨勢。從這個角度上講,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很緊迫。
如果說課堂是教師進行傳統文化滲透教育的陣地,那么,教材則是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載體和媒介。教學中,深入挖掘地理教材的內容,在合適的地理知識點中引入合適的傳統文化,努力做到知識點和文化點的對應和呼應,是教師應該關注的重點。如古詩詞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反映了冷鋒過境時“先刮風、后降雪”的天氣變化特征;“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反映了氣溫垂直分布的特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是對流雨的極好寫照。傳統文化中有很多優秀的內容可以應用到中學地理教學中,通過這種方式不但可以讓學生增加對地理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增強對傳統文化的宣揚和傳播。
鄉土地理是學生身邊的地理,具有十分鮮活的親切感和真實感,是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熟悉家鄉,并逐步形成熱愛家國的良好教材,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優質資源。在講解“人口的變化”時,筆者結合當地農民工輸出這一地域人口流動特色,系統講解了人口、人口數量的變化、人口空間的變化等內容,學生也因為教學內容貼近生活、貼近家鄉、貼近親人而認真學習,從而得到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可持續發展的“四觀”教育,并進一步形成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志向。
高中生因為年齡和學識基礎等原因,對當前社會所發生的各種熱點新聞關注度較高,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適時鏈接時事政治和社會熱點新聞,滲透國家安全意識教育,明確公民的個體責任。例如,針對這一階段激烈的“中美貿易戰”,從中國進口巴西大豆這一新聞入手,筆者不僅帶領學生復習了農業知識,還講解了確保糧食供應安全的必要性,當前我國部分商品糧基地地位所呈現的變化,保障糧食供應質量安全的主要措施等;從貿易戰帶來的石油價格變化,引導學生從增加能源來源和節能兩個角度進行思考,幫學生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形成正確的人地關系認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再如,針對2017年的中印邊境對峙事件,筆者根據國家所發布的權威材料介紹我國的原則和立場,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國土安全的意義。這些潤物無聲的滲透式教育,培養了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責任意識,是在地理課堂上進行傳統文化滲透教育的一個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