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孜孜
(安徽省合肥市第八中學,安徽 合肥)
社會責任感是生物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學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四個相互聯系的部分: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其是學生在接受生物學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生通過學習生物學內化的帶有生物學科特性的品質,是學生科學素養的關鍵成分。
生物學科的社會責任感是指學生通過生物學知識的學習,能夠利用所學知識,通過分析和判斷,解決生產、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的擔當和能力。學生應站在全人類和全社會的高度,關注涉及生物學的社會熱點,參與討論并作出理性解釋,并能夠向周圍的人們宣傳保護環境、健康生活、關愛生命等知識。
智慧課堂,是以計算機科技公司的技術作為保障,借助“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和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的智能、高效課堂,很多學校已經具有這樣的條件,教師利用平板電腦,學生每人一個手持終端,教師可以方便地分享精選的圖片、文檔、視頻等教學素材,可以發送作業、發起討論,還可以發送微課等,學生可以接收素材進行學習,還可以在教師的安排下進行投票、討論、上傳作業等,這些數據又能夠立刻到達教師的平板電腦中。通過及時的學情反饋,師生之間互動交流順暢,有利于教師進行現場教學決策,利用反饋的數據服務于課堂生成。這樣的新型課堂正逐漸成為課堂發展的新趨勢,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
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基因工程,已經成為生命科學中最具有活力的前沿領域之一,是高中生物教學中重要的一部分。必修2第6章簡要介紹了基因工程育種,選修3第一個專題基因工程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程序,了解基因工程在農業、醫療、環保等方面的應用及其發展前景。雖然基因工程碩果累累,但是外源基因一般都是異種生物的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組的部位往往是隨機的,而且我們對基因的結構、基因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基因的調控機制等了解得不夠,所以,基因工程的安全性有待討論,這表現在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環境安全三個方面。
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生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轉基因食品,如轉基因大豆的食用油,可能也從媒體上看到或者聽到一些關于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爭論。轉基因生物與生物安全、環境安全,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較少,可能有的學生知道基因工程影響生物多樣性,影響生態系統乃至整個生物圈的穩定,間接影響每一個人。只有關注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問題,學生才不會盲目地對基因工程的應用前景懷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才能真正地將基因工程應用和發展與人們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既了解基因工程的美好前景,又警惕基因工程可能產生的后果,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精挑細選轉基因安全性爭論的相關視頻資料、不同國家對待轉基因技術的相關政策法規、基因工程最新研究進展等作為“學材”,展示給學生,另外,引導學生通過報紙雜志、網絡媒體等途徑查找有關資料,通過這些直觀的視覺沖擊,培養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社會責任感:知道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存在爭論,知道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上述認知的基礎上,教師應提前精選與基因工程安全性相關的習題作為“習材”,通過智慧課堂發送給學生。學生通過完成習題、提交后獲得及時反饋,精準學習,內化知識,達到“認同”水平的社會責任感:關注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問題,關注轉基因生物對社會的影響,形成與環境保護有關的行為。
更為重要的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將各個資源進行加工整合,在班級內進行分享或者辯論,形成具有班級特色的創造性的教學資源“創材”,學生通過自己整理、加工、分享的過程,或者通過參與、聆聽、接受,進一步內化自己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社區進行轉基因生物知識宣傳,環境知識的宣傳和實踐,有條件的還可以鼓勵有意愿的學生參加政府環保部門組織的有關座談會,這樣讓學生有踐行自己社會責任的機會,能更好地培養學生達到“踐行”水平的社會責任感。
教師充分依托智慧課堂,通過這三個水平上的教學,改變過去“一言堂”的教學方式,課前做好更加充分的準備,課中注意引導學生,放手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課后創造機會帶領學生踐行,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