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濤
(甘肅省蘭州市第十八中學,甘肅 蘭州)
“文本”即生物學教材,“文本教學”即以教材為基本遵循,緊扣教材的教學組織形式。教材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也是高考試題命題的依據。筆者發現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不知道如何有效使用教材,教材利用率不高,存在只關注文字知識忽略圖片表格信息,只關注正文內容忽略小字內容的現象,影響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課堂教學實效低下。因此,引導教師讀懂讀通教材、用活教材對深化生物課堂教學改革,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果有重要意義。
2015年全國Ⅱ卷對“端粒酶”“mRNA從細胞核到細胞質的過程”“抗體不能進入宿主細胞”“ROUS肉瘤病毒”等內容的考查,2017年全國Ⅱ卷對“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的考查等,其內容就來源于課本中的文字和實驗,可見關注教材的重要性。同時,在對高三一個重點班和兩個平行班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制約成績提升和考試出錯的一個明顯因素就是課本主線內容不熟,細節關注不夠,小字內容不了解,圖表信息關注不夠。所以,筆者認為在高中生物教學和高考備考工作中任何脫離教材,靠大量講題或者做題替代對課本的研習,雖能取得一定的知識積累,但缺乏對知識的梳理和加工過程,必然影響成績的進一步提升。
必修1教材第9頁寫到:“藍藻細胞含有藻藍素和葉綠素,是能進行光合作用的自養生物”,107頁寫到“光合作用在植物體含有葉綠體的細胞中進行”。課文表示前后有出入,引起學生認知上的困難,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仔細分析課文,指出課文描述欠妥的地方,達成認知上的統一,讓學生認識到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并非只有綠色植物。必修1教材第88頁:“ATP可以水解,這實際上是指ATP分子中高能磷酸鍵的水解。高能磷酸鍵水解時釋放的能量多達30.54kJ/mol”。這不是和化學上講的化學鍵斷裂時吸收能量相矛盾嗎?還有生物課上講果糖是還原糖,為什么化學課上講果糖是非還原糖?大多數教師在講解這一內容時一帶而過,往往不給學生質疑的機會,相反如果利用好這些內容,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深度思考和質疑,可達到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的目的。
必修3第48頁“植物的激素調節”一節中,關于植物向光性的原因,用小字列出了部分學者的不同觀點“植物向光性生長,是由于單側光照射引起某些抑制生長的物質分布不均造成的”,這和主線內容是截然相反的,有些教師為了避免認知沖突,直接跳過這部分內容,不讓學生了解。筆者認為這樣的處理欠妥,正如課本所言“人類的許多科學發現,就是像這樣經過一代又一代的探索,才一步一步地接近事實的真相”,要讓學生意識到科學往往就在類似這樣的爭議中不斷發展。筆者建議充分利用文本中這一部分內容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不應死守教條,照搬教材上的“主流”觀點,造成學生在處理相關題目時無所適從。
必修1第103頁圖5-15光合作用過程的圖解,無論是上新課還是復習課,都可以圍繞這幅圖來展開,此圖不僅直觀,而且內涵豐富,包括光合作用場所、物質變化、能量轉化、光反應和暗反應的關系、影響光合作用的環境因素、元素的轉移途徑、某一環境因素改變后C3、C5等物質在短時間內含量的變化趨勢,以及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綜合分析都會用到這幅圖。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素材,達到其統領光合作用系列知識的作用。
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2第63頁圖4-4以DNA為模板轉錄RNA的圖解,在轉錄過程中DNA雙鏈的解開是否需要解旋酶?RNA聚合酶是否具有解旋DNA的功能?以及RNA聚合酶的移動方向如何?在教材的文字性內容中未有提及,但在教材插圖中有具體呈現。又如必修1第42頁圖3-2細胞間信息交流的方式舉例。對于這三幅圖,在復習備考過程中會多次提及,只有植物細胞能通過細胞通道交流信息嗎?植物細胞都是通過胞間連絲交流信息嗎?通道有沒有物質運輸的作用?受體蛋白都位于細胞膜上嗎?信號分子能不能進入細胞內部?這些知識教師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都要分析到,不能泛泛而談。再比如植物體是否具有和動物一樣的分泌激素的腺體,許多學生在做題中往往出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3第48頁關于植物激素的概念知識鏈接部分進行了具體描述。
總之,成功的課堂就是教師帶領學生富有智慧地讀透教材,成功的教學是基于文本素材的組織和利用的,作為一線生物教師,弄通教材所展現的內容,利用好文本中的資源,發揮好文本素材應有的作用,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應是我們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努力鉆研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