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翠
(沂南縣大莊鎮楊家坡初級中學,山東 臨沂)
近年來,初中歷史教學越來越體現其在初中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為了更好地滿足新課改要求,相關教師對于歷史教學方法、形式都進行了適當的創新,以便通過教學變革來彌補以往歷史教學中存在的重學生學習興趣、輕教學效率的弊端,所以,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歷史教學,必須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作為核心目標,這樣才能保證初中生的學習效率,減輕其課下作業負擔。
初中歷史教師,在以往課堂教學之前,都會進行相應的備課,以便通過自身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來向學生更好地講授重難點知識。但是初中歷史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在于知識的傳輸,更多的是要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操,對其進行精神培育,因此,基于新課改的要求,初中歷史教師就要秉著科學化、藝術化、精細化的教學理念進行課前備課,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課前教學設計必須展示出課堂主題的鮮明性,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前進行一些專題化的學習,熟讀歷史人物評說以及通史等經典書籍,以便為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打下扎實的基礎。第二,課前教學設計必須做到以人為本,即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摒棄傳統一站式教學模式,進而增加學生間、師生間的知識交流,提高歷史課堂的學習氛圍。第三,課前教學設計必須充分聽取學生的合理化建議和訴求,例如,在講解秦王掃六合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相關歷史場景,進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能夠對歷史知識進行直觀性的掌握,從而更加自主地參與到歷史學習中。
按照國家教改委要求,大部分初中課堂教學時間都是40-45分鐘,歷史教師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將教材內容進行面面俱到的講解,其難度可想而知。因此,為了保障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相關教師就要準確地把握教學重點,正確引導學生進行課前準備,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跟上老師的教學思路,與老師進行有效的互動。同時,教師通過學生充足的課前準備,還能充分掌握每位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而幫助那些在歷史學習中存有不足的學生,及時改進課堂缺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最大化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初中歷史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前準備時,可以采用以下兩種教學方法:
首先,教師應結合初中生學習特點,為其準備一些適宜的課前預習材料,這些材料內容要盡量做到豐富多彩,既要包含教材內容,還要包含課外優選材料,即符合初中生知識背景和接受能力的學習資料,這樣才能拓寬學生歷史知識面,輕松地對課本知識進行學習和掌握。
其次,教師要針對教學重點向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以便讓學生在養成獨立學習和思考的基礎上,更深刻地理解重點知識,從而增加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有效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
要想全面了解每位學生的歷史學習情況,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效率,相關教師就要在課堂教學中,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多與學生進行知識探討和交流。在實際運行時,初中歷史教師首先要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形式,將以往單向傳授教學轉化成雙向討論式教學模式,即通過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來加強師生間、學生間的溝通和交流,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課堂氣氛,另一方面還能調動初中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此外,基于新課改要求,初中歷史教師還要注重歷史教學材料的合理運用,盡量根據歷史教材,準備一些豐富的配套輔助教材資料,例如,在實際教學時,歷史教師可以準備一些歷史地圖冊、史實史料、優秀紀錄片等輔助資料,向學生解讀教材中所提到的相關知識背景,進而吸引學生目光,開闊其歷史視野,更好地提高歷史學習能力和課堂教學質量。
為了進一步提升初中歷史教學效率,相關教師還要注重初中生課后體驗學習能力的培養,進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增進其自主學習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歷史紀念館等,將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講解,這樣學生在親身體驗的同時,就會更好地鞏固歷史知識,提高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另外,初中歷史教師還要在加強學生課后體驗學習過程中,大力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和歷史學習方法,通過對其開展課堂上難以進行的體驗學習,讓學生對歷史形成正確的認知,掌握多種史觀能力,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效率,滿足新課改的教學要求。
新課改對于當下我國初中歷史教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相關教師不僅要對現有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全面的創新,還要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作為初中歷史的教學重點,進而在保證初中歷史教學質量基礎上,更好地提高初中生的道德情操和綜合歷史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