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杰
(遼寧省盤錦市雙臺子區第三中學,遼寧 盤錦)
所謂教材插圖,即是指點綴在教材之中,用以輔佐文字說明的圖畫。教材插圖具有生動活潑、直觀生動等諸多特點,因此備受學生們的青睞。以下,我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以“利用教材插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教材插圖深化學生的學習認知”及“利用教材插圖鍛煉學生的批判能力”這三個方面作為切入點,就教材插圖帶給初中語文教學的積極優勢進行細致闡述。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青春期,對新鮮、好玩的事物感興趣,學起來也精力充沛,格外有熱情。針對這一情況,我認為我們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就應當積極創新教學的形式,最大限度地給予學生強烈的新鮮感與趣味感,促使他們踴躍且積極、主動地融入相關的語文學習活動之中。
教材插圖的恰當運用顯然有助于上述目標的輕松實現。如,在教學《驛路梨花》這篇課文時,我并沒有急于帶領學生分析其段落篇章,而是首先帶領他們認真欣賞了與之相配的教材插圖:走在最前面的小姑娘大約十四五歲,紅紅的臉上有兩道彎彎的修長的眉毛和一雙晶瑩的大眼睛。她笑語晏晏,手里捧著東西,好像在跟人說著什么。后面同樣身著哈尼服裝的小姑娘也抱著罐子,微笑著面向前方。在觀看教材插圖的過程中,學生們紛紛提出了自己心頭的疑惑:這些哈尼小姑娘在做什么呢?她們在跟誰說話呢?她們抱著的罐子又是用來干什么的呢?……如此一來,無須我多加督促,學生便能在好奇心及探究積極性的推動下自覺融入具體課文的學習活動之中。這充分證明了教材插圖的恰當運用確實存在著激發學生濃厚語文學習興趣的良好效果。
隨著年齡的增長,初中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有了明顯的提升與發展,但其對于外界事物的理解與感悟仍較多地依賴于自身的直觀思維,這就使得他們在面對一些稍顯復雜、抽象的知識點時稍顯手足無措,并最終影響實際學習效果。由此出發,我認為我們初中語文教師可適當采取化繁為簡、化抽象為直觀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的語文知識點。
這其中,教材插圖以其“一圖勝萬語”的價值成為諸多語文教師的首選教學手段。對此,我感受頗為深刻。例如,《中國石拱橋》這一說明文中便借助馬可·波羅的話“共同構成美麗的奇景”給予盧溝橋的獅子以極高的贊譽,但學生卻很難在腦海中形成關于盧溝橋獅子各種形態的描述,如此一來,便很難借此理解盧溝橋為何被稱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建筑。鑒于此,我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改為引導學生細細觀看、揣摩教材中關于盧溝橋獅子的插圖。插圖雖小,卻給予了學生直觀的視覺沖擊,他們不僅由近及遠地看到了橋上的一長串石獅子,認真辨別還能發現不同石獅子在造型上的細微區別,當真是栩栩如生、巧奪天工。如此,在這一教材插圖的輔助下,學生便輕松突破了原本抽象、復雜的知識點,大大加深了對課文主旨內容的學習認知與理解。由此,我們也不難發現,利用教材插圖確實存在著深化學生學習認知的積極效用。
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相當一部分教師傾向于在課堂上采取灌輸式、注入式的教學方式,即將教材以及教輔資料上的知識點一股腦兒地拋給學生,卻很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傳授來的知識進行合理質疑,這便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并不具備良好的批判思維能力,只能是被動地接受現成的知識。
要想有效扭轉上述不利現狀,我們初中語文教師有必要且必須打破已有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積極質疑、大膽質疑。這其中,教材插圖便是一個很好的載體。有的學生就提出,通過翻閱人教版語文教材,他們發現其所涉及的體裁豐富多樣,內容與主題也多姿多彩,但大多數課文中所配的插圖卻是作者的人物肖像照片,其雖然有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作者,但對他們理解全文并無實質性的幫助。還有的學生指出,相當一部分課文中所配置的插圖與文本所描述的內容并無密切的聯系,像《海燕》一文插圖中的水流相對較為平緩,未能很好地體現文本所描述的狂風暴雨以及驚天駭地般的巨浪……如此一來,學生在認真分析教材插圖的過程中,不僅對課文內容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細致的研究,還進一步深化了語文學習認知與理解,更重要的是自身還得以積極突破認知上的被動思維定勢,批判思維能力也得到了顯著鍛煉,實乃一舉多得之效,充分論證了借助教材插圖發展學生批判能力的切實可行性。
總結全文,我們不難看出教材插圖的恰當運用有利于初中語文教師正常組織、開展相關教育教學活動。對此,我們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應當立足于實際情況,靈活而巧妙地對教材插圖這一寶貴資源進行合理運用。如此,方能在創新語文教學形式的同時,顯著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及質量。若能如此,實乃我教育教學之研究的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