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淑娟
(甘肅省嘉峪關市第一中學,甘肅 嘉峪關)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的平臺就是三尺講臺,也有站得好講臺才能當好老師的說法,所以有“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說法。但是如今的學生接受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獲取信息的方式也各種各樣,這樣對教師的要求就越來越高。理念的創新、方法的創新、知識的補充等,都成了擺在教師面前的一道道難題,需要我們去攻克。但是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所以就需要借助新的平臺,獲取更多優質的教學資源和教學信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應通過學習來彌補自己的短處,促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就是一個非常寬廣的平臺,在這個寬廣的教學資源平臺上,很多教師和學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教學方式。下面我就從“信息技術”對語文課堂教學的促進作用來談談自己的心得。
眾所周知,語文學習是一項長期過程,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而且成效不顯著。就像爬山,一步一步地走,走了很久或許還是看不到山頂,但是腳下的土地會丈量出你的付出與努力,身邊變化的風景也是最忠實的記錄者。中學生學習語文,也有這樣的問題存在,青少年時期的學生年紀小、閱歷淺,很容易對需要長期付出卻收效甚微的內容感到厭倦,進而產生輕視心理。因此有很多學生如此評價語文學習,上課聽講也就考90多分,不好好聽課也能考個90分左右,更有甚者認為語文課可聽可不聽,因為考試的時候課本知識幾乎不會涉及,學和不學差距不大,不像數學和英語,不學就跟不上,沒辦法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所以語文課堂成了很多學生的休息課,這樣的情況,很多老師也很無奈,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盡量設計新教法、引進新思路,以期引起學生的興趣,更好地落實語文課堂教學。在嘗試過很多種教學方式后,我發現,信息技術在資源設置和課堂展現方面非常有特色,很適合學生的求新心理,恰當地運用這種新的教學平臺可以為傳統教學增色不少。所以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將某平臺的“信息技術”中適合我們的部分引進教學,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做法如下:
在教授比較長的文言文時,教師可布置學生在課下通過網絡觀看名師導學具體的篇目,提前做好預習和準備工作,借助互聯網教育信息自主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這和以往的作業形式大有不同,學生聽到可以在電腦上做作業時很激動,紛紛表示一定認真完成。為了確保完成作業的效率,我們組建了語文學習群,學生可以在線提交作業,教師則及時批閱并反饋信息,有點類似在線聊天模式,而且同學之間也可以就知識進行討論和分享,師生也能及時地互動,這些都讓初次嘗鮮的學生感到極為新鮮,學習的熱情高漲,而當堂查閱作業也讓作業落到實處,第一個環節順利實施。
從小到大,課堂教學一直都是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下面寫。有了上面的成功嘗試,我選擇了信息技術中的精品課程模塊,選擇和教學進度適合的篇目讓學生當堂觀看,讓學生接受其他地區名師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名家的魅力,同時也體驗不同于平常的教學方式。作為教師的我也坐在學生中,和學生一起聽課。事實證明,這種教學方式很有效,很多學生的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認真地聽課并主動做好筆記,教學效果非常好。很多學生表示還想上類似的課程,個別同學建議老師也學習這種教學方式,所以通過這種嘗試,不光學生受到不同的教育,老師也受益匪淺——通過聽名師講解,更新了自己的教學理念,學習了先進的教學方法,這對教師來說也是一次知識和理念上的教育,同時和學生坐在一起,可以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更有助于貼近學生去設計教學方法,不斷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個完整的課堂,不僅包括課堂教學,還包含課下的復習與鞏固。一般情況下,我們的課下作業是紙質形式,語文課后作業抄寫比較多,記憶性的作業占大多數,所以寫語文作業就像是完任務,只要抄在本子上,數量夠就可以,哪管質量如何?大多數學生看似寫了一大頁,但是寫的內容根本沒往心里去,所以課下復習鞏固環節比較弱。但是信息技術的“在線作業”則很好地彌補了傳統作業的短板,教師可以隨時查看學生的作業情況以及完成的時間及質量,還可以及時反饋,這樣形成了良好的互動,讓學生感到老師就在看著你做作業,自然較為用心,學習效率也就相應提高了。例如,《沁園春》的課后作業,要求學生寫一篇小短文,以往布置下氣學生會抄或者應付,但是這次選擇在線作業模式,限時限量,所以很多學生只能靠自己認真完成,結果讓我很吃驚,學生的能力真是無窮,寫出的作業質量極高,真正起到了溫故而知新的效果,經過這次嘗試,也更堅定了我繼續使用“在線作業”進行課后復習的信心。
以上就是我在使用“信息技術”中的一些心得,隨著更加深入地接觸信息技術,我也更進一步感悟到教育的真諦——真正的教育要與時俱進,不斷開拓進取,教育思想和理念也要不斷更新,這樣才能促進人的發展與成長。在互聯網風靡全球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將“互聯網+教育”的新模式引入一線教學課堂,為提高課堂效率服務,讓我們的課堂更加有趣、學習更加生動,為學生今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