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玉
(甘肅省武威市天祝一中,甘肅 武威)
作為一名藏區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教師,我清醒地認識到,藏區的孩子基礎差,知識面狹窄,閱讀量上不去。所以,高考時,大多數學生對于閱讀題的理解膚淺,達不到應有的深度。寫作時由于沒有積累多少素材,致使文章語言貧乏,一味空洞的說理。究其所以然,是孩子們的閱讀質量上不去。
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重在閱讀,把書本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東西,讀得精,讀得多,這樣才有用。“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所以針對學生閱讀方面存在的問題,我進行了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的研究:“民族地區大數據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中以課外閱讀教學促學教學策略的研究”。
葉圣陶先生曾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緊密的關系。”課外閱讀能否達標,離不開語文教師的有效指導。所以我認為,提高學生閱讀效果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制訂閱讀計劃,不僅能讓學生正確處理課內外關系,讓課外閱讀有條不紊地順利開展,而且還能提升學生自主分配時間和任務的好習慣。一方面,在學校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延伸性拓展閱讀;另一方面,在學校外,教師可以推薦學生一些適合的閱讀資料,讓學生利用周末、節假日、寒暑假期閱讀一些健康的課外讀物,比如名家名著、智慧心靈雞湯,以及為人處世交際等方面的書。
好的閱讀方法能讓閱讀的質量和效果事半功倍,所以,教師要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由淺入深去閱讀。重點要在精讀上下一些功夫,此外,遵循“不動筆墨不讀書”的方法,閱讀中一邊讀,一遍勾畫。閱讀時用抓題眼、抓關鍵詞、勾畫圈點、摘錄精美詞句、寫心得體會、賞析寫作技巧等方法,逐步讓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所提高。
教學工作中“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是至理名言。語文教學中一篇篇情文并茂的文章,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學懂學透,教給學生賞析鑒賞的方法和技巧,進而拓展到課外。比如,我在教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篇文章時,對于文章中以環境描寫推動情節發展和刻畫人物形象的寫法,通過“雪下得越發緊了”這一句典型的環境描寫,讓學生體會出這不但是具體的環境描寫,更暗示出情節的緊張,故事的高潮即將到來,林沖的性命岌岌可危。讓學生找出其他描寫雪景和天氣的語句,并分析出林沖在這種情景中性格的逆轉:由一個逆來順受、忍辱偷生、期望東山再起、內心充滿幻想的階下囚變成奮起反抗的復仇戰士。課后布置作業,在《水滸傳》中找出類似的描寫,并分析其作用,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1)每周要求學生讀一篇指定的美文,要求寫出讀書心得,在語文晚自習上交流。讓學生從文章立意、布局謀篇、優美語句、寫法借鑒以及情感等方面發言交流,至少十名學生發言。
(2)每兩周進行的閱讀大課上,帶學生到圖書館借書,規定讀的種類,寫出鑒賞筆記。
(3)每月進行一次自選篇目鑒賞會,學生就自己喜歡的書向其他同學推介。
(4)設立班級圖書角,每位學生帶來自己喜歡的圖書十本,同學們借閱。
這個活動要求學生在周末完成。為了確保學生能及時觀看,我會另外叮囑學生家長,給予學生必要的提醒和監督。
對于名著,為了避免學生自主選擇的書目太多、太雜,課上不容易集體交流,我一般都會規定篇目,要求學生在閱讀之后,每本書寫出至少三千字的讀后感,開學后進行課堂交流。
經過一學期的閱讀,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表達都有長足的進步,在考試時對于閱讀題也基本能達到要求。
總之,閱讀教學不能只局限于課堂。部分學生對閱讀不感興趣,所以要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做好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工作。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能達到,只要不流于形式,日積月累堅持下去,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終會厚積薄發,讓閱讀質量有一個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