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佳
(常州市泰村實驗學校,江蘇 常州)
從生活出發的教學是從課前準備、教學實際組織、教學具體內容以及教學的最終形式來說的。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最大區別在于,它的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更是對課外的延伸與拓展,從生活的具體案例、生活體驗以及生活哲理等方面出發,將教學與實際生活緊密相聯,這無疑也是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評價體系構建的一個至關重要的要求。
教育實踐經驗顯示:對于自己親身感受和體會過的事物,人們往往會產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并且會擁有更好的理解,對于該事物也會有更好的認知。同時,如果所學習的事物與自身所處的生活環境等有著密切的聯系,那么將會提高接納和認可的程度。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也是如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相聯,注重學生實際的生活經驗,達到有效提升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目的,讓學生可以自主參與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中,提升教學效果。在這種情形下,教學評價體系才能夠充分發揮其作用,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實施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切實幫助學生,使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后,能夠解決其成長過程中碰到的困惑,從而幫助他們學會如何更好地生活與學習,學會如何與他人溝通交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也是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實踐證明,道德與法治課程只有與實際生活緊密相結合,真正做到服務于學生、服務于生活,才能夠讓學生真正受益,也能夠充分彰顯其價值。
師生間的溝通是彼此接納的橋梁,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師應該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在新課堂中增加自己與學生的交流機會。教師需要在理解學生心態的基礎上,與學生處理好關系。在做朋友的同時,傳授學生道德與法治知識。就像在教授第12課第二框——《擔負人生責任》時,這一課需要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配合,在愉快的交流中,學生才會更好地得到幫助,樹立自己的責任意識。同時教師要看到學生的閃光點,哪怕是對一些道德感不強的學生,教師也需要耐心地去教導;對思維較差的學生,應當接納并耐心引導。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如教授第11課第二框——《成事需自信》時,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對成功發表意見,甚至可以展開辯論賽,激發學生的思維。
教師應該在備課的時候就擬定好教學目標,使自己的課程有所準備。但是在上課時,教師應該靈活應變,對學生不同的反應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這就要求教師有著極強的靈活性。依舊以第11課第二框——《成事需自信》的教學為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回答,教師應該對學生也應該有不同的評論。同時,教師應該將自己的教學與社會的變化相結合,大膽地創新教學,靈活對待教學目標,將其改變為生動的、多元文化的生活目標。
作為教師需要優化原先課標要求的教學內容,要做到隨機應變。教師要創造機會,使學生可以參與其中,得出屬于自己的感悟。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教導學生判斷是非,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對與錯,要培養學生的是非觀。
傳統的教學評價基本都是以分數為基礎的,側重的是學生的理論能力。但是實際上,學生的理論水平并不能代表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理解程度。因此,教師應該添加一些其他的評判標準。例如可以讓學生對一個社會新聞進行評價,通過學生對新聞的認識與判斷來了解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理解。教師也可以發動學生進行一些社會實踐,從學生的生活入手,讓學生主動發現生活中的道德與法治。通過學生在活動之中的表現來對學生進行評判,但是無論是哪種評判方法,都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做到公平公正。
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應該是從根本的原理出發,通過實際的實例來展現認知,建立生活化教學評價體系。教師應該與學生的實際相結合,同時也要摸索出屬于自己的教學模式,要注意對學生深層次的培養,使學生擁有較強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