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洪濤
(湖北省武穴市羅城中學,湖北 武穴)
前段時間和一些英語老師談到新目標教材時,有些老師表示教起來很適應,也有部分老師表示教材內容多,任務活動量大,教學進度慢,很難教。同一本教材對于不同地區、不同學生來說肯定有其優缺點,教師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指以教材為根本,不拘泥于教材,教師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能夠正確處理和靈活運用教材。教師在創造性運用教材時要了解作者的編寫思路及意圖,找出每一單元、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結合教材及學生實際,靈活有效地組織教學。能否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我們判斷一個教師是否成熟的標志。下面結合教學實踐,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談談我在教學中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在Section A和Section B中都安排了聽力練習,教師要做好學情分析,結合本班學生實際聽力水平,對聽力材料或聽力要求進行適當的調整,從而提高或降低聽力難度,盡可能地使聽力活動接近學生的聽力理解水平,既不使學生因為聽力難度大而產生畏難和挫敗感,又不使學生因為簡單而有倦怠感。只有這樣才有助于真正地實現聽力活動的目的,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水平。
1.對于難度較大的聽力材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降低難度。
(1)增加聽的遍數,對于聽一遍很難完成的聽力任務改為聽兩遍。我在教九年級Unit 2 Section A中1b部分聽力時,由于聽力材料較長,學生聽完一遍后沒抓住材料中相應的句子,舉手的學生只有幾位,重聽后學生完成較好。
(2)做好聽力活動之前的鋪墊和準備。根據聽力任務要求可在聽力導入時介紹對話人物、場景或部分情節等,或在聽之前通過談論圖片或引導學生閱讀題目中呈現內容,讓學生獲知一部分內容并對將要聽到的內容進行預測。學生頭腦中有了部分相關信息后,聽力難度自然就降低了。
(3)更改部分難度過大的聽力任務的設置。我在教八年級上冊Unit 3 Section B中的1c和1d聽力時,由于教材要求根據對話內容寫出Molly和Maria分別喜歡朋友的哪些方面以及與朋友的共同點和不同點,不但要求寫出句子,而且要寫的句子又較多,對學生來說難度很大,于是我把這兩部分設計成填空題,降低了題目的難度。
(4)對部分影響聽力理解的關鍵生詞或短語在聽之前通過談論圖片或聽力導入等方式進行簡單解釋,掃除這些障礙。聽力材料中可以出現生詞,但如果出現的生詞,學生很難利用前后句猜測詞意并直接影響學生完成任務時,教師有必要幫助學生清除這些聽力障礙。
(5)化精聽為泛聽。對于部分較長的聽力材料,不必拘泥于細節,只需學生抓住關鍵點或大意就可以。
(6)設置梯度訓練,由淺入深。對于難度較大的聽力部分,教師可先設置一些簡單的任務,然后再增加任務的難度,進行梯度訓練,由淺入深。例如:先聽大意,后聽細節。
2.對于過于簡單的聽力材料,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增加聽力的難度,以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和學習的興趣。
(1)調整聽力要求。如八年級上冊Unit 3 Section A中的2a聽力部分是通過聽一段聽力材料并寫出所給的形容詞和副詞比較級形式。由于在前面教學中我已引導學生對形容詞和副詞的比較級規則進行了歸納,學生不聽錄音也能根據規則寫出這些詞的比較級形式,所以我把這部分設置為聽錄音回答幾個問題。這樣增加了難度,學生聽力有了目的,不至于有些學生不關注聽力內容而去完成題目,使聽力失去意義。
(2)化泛聽為精聽。對部分難度較低的聽力活動,教師可對聽力材料細節進行考查,或讓學生在聽完后復述所聽到的聽力材料大概內容或完整復述整個聽力材料,或讓學生結合聽力內容進行表演等。
(3)針對具體要求增加難度。在教課本每單元Pronunciation部分時,對語音、語調、連讀、同化、重讀、弱化、失去爆破等聽力技能有較高的要求,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到這些并反復聽和練,這樣聽力和口語才能不斷提高。
3.教師可結合教學實際,根據教學內容自編符合學生實際的聽力材料。我在教八年級上冊Unit 6 Section B部分時,正好碰上感恩節,我結合感恩節和本單元所學重點句型“be going to”編寫一個聽力任務,既讓學生了解了感恩節,又鞏固了本單元重點句型,效果較好。
新目標教材有許多口語交際性活動,例如pair work,group work,role play,discussion等,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靈活安排口頭表達訓練的方式方法。
1.靈活運用課本上的材料進行口語訓練,不能一味地進行機械訓練。課本上有按照規定的語言內容進行的口頭表達練習,這一部分通過機械練習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熟練程度是必需的,但過多的機械訓練則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需要教師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對任務作調整。如在教八年級上冊Unit 2 Section B中的1e部分,本部分是根據上面表格內容以AB問答形式進行,有老師在教這一部分時先讓學生兩個一組進行練習,然后又讓全班男生為A,女生為B,進行練習,最后女生為A,男生為B,進行練習。這種練習雖形式多樣,但大量機械練習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會覺得枯燥乏味。如果在進行適度的練習后,教師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用How often來設置一些問題,學生不但感到輕松有趣,也達到了實現語言交際性的目的。
2.適當調整教學內容。例如在進行音標教學時,我調整教材音標教學順序,在七年級上學期期中時就可以系統地把音標教完,這對學生的口語發音有很大幫助。我在學生熟練掌握字母不會與音標相混淆時就進行音標教學,我發現越早進行音標教學,學生的發音方面就表現得越好。
3.結合教學內容,盡可能地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來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每單元教學時,教師都可以圍繞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設計口語訓練任務,讓學生在接近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進行口語練習,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4.在完成教材口頭表達任務時,對不同層次學生要求不同。如在進行教材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這一部分時,有些學生記憶力較好,能夠較快地背熟對話內容并能不看教材表演出來。但有些學生記憶力不是很好,教師可給其一些提示詞,讓其結合提示詞進行表演。而對部分基礎太差的學生,可以讓其參照課本進行表演。
5.結合教材內容,適當介紹中西方口頭表達上的差異。由于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而導致表達習慣上的諸多不同,教師在必要時要進行有針對性的介紹。
新目標教材提供了許多貼近學生生活、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有時代氣息的文章。七年級有較簡單的閱讀內容,八年級上學期每單元都有一篇閱讀文章,從八年級下學期開始增至兩篇。教師要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和要求進行處理。
1.調整閱讀的難易度。在設置閱讀任務時要考慮學生實際閱讀能力,既有表層理解,又要有深層理解。任務太難會使學生對閱讀產生恐懼感,太簡單則會使學生失去興趣。
2.結合每單元教學內容,選編一些時事性強、生動有趣、內容健康、難易適中、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文章。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3.在進行閱讀教學時,要注意與閱讀文章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介紹。學生只有了解了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如風俗習慣、禮儀、飲食、文化教育等,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
4.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要求,既要有精讀又要有泛讀。不是每篇文章都需要精讀,有時要求泛讀與精讀相結合,同一篇文章可以進行泛讀處理的同時對重點段落進行精讀處理。
新目標教材要求學生能在一定的語言情境下表達自己的觀點,能根據學過的題材或短文進行仿寫,能根據圖片或提示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可從下面幾個方面處理教材寫作部分:
1.根據不同的寫作要求進行不同形式的寫作練習。如果是仿寫句型或命題式寫作訓練,由于句型結構固定,可以當堂完成,找幾個學生讀出所寫內容并進行點評。但一些較長的非命題性作文在課堂上讓學生完成后教師進行點評則效果有限,因為無法兼顧大部分學生。可讓學生在課后完成后,教師進行批改,只有這樣才能找出每個學生的優缺點,并在下節課就學生出現的共性問題進行評講。
2.對課本上的短文進行仿寫、改寫、縮寫、補寫等寫作練習。這樣不但可以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可以鞏固學生的課本知識,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3.適當改編課本上的寫作訓練題,不但要使其難度更適合本班學生,不會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對寫作失去信心,而且要使所寫內容更接近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有話可說,有寫作的欲望。我在教八年級上冊Unit 8時,要求學生寫出一種食物的烹飪過程,由于之前了解到班上有大半學生在家里從不做飯,沒有生活體驗,不給提示會出現不知如何動筆的現象,根據學生這一實際情況,我讓學生根據圖片提示的烹飪步驟去完成,叮囑學生回家去實踐。
總之,教師要做到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既不能照本宣科,又不能隨意處理,必須認真分析研究并吃透教材,領悟編者的設計思路,并做好學情分析,結合教學實踐不斷反思,才能提高對教材與教學的駕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