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賽凌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鳳凰鎮召口中學,山東 淄博)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在定位課程目標時寫道:“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因此,語文教學要進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在語文教學中進行。要著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質的培養,使學生提高覺悟,初步具有辨別是非、善惡、美丑的能力。熏陶漸染,潛移默化,循環往復,逐步加深。
語文課要進行德育滲透,但絕不等同于思想品德課,更不能變成附加成分,在課堂中出現拼接、狗尾續貂之嫌。一定要從文本的具體內容出發,挖掘文本本身具有的思想內涵,使學生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確或精神的可貴,讓他們把這些精神的種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
語文教材中的篇目大都有一個思想主題。這個思想主題的提煉過程,正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最佳契機。它是文章的“魂”,如果學生能夠在閱讀分析中提煉生成并內化成為自己精神領域的一部分,那么學生就成長了。以魯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文為例,共五個單元,文章又可整合為五個大的主題,可以進行如下的德育:
《社戲》《安塞腰鼓》《竹影》《觀舞記》《口技》都是文化藝術方面的文章,在閱讀欣賞這些文章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了解祖國的傳統民俗民風,思考人生。
《鄧稼先》《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紀念白求恩》《音樂巨人貝多芬》《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孫權勸學》都是寫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的文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他們的才智,了解他們的人生經歷,對學生是很好的勵志教育,也可以鼓舞他們為社會、為人類做出更杰出的貢獻,培養社會責任感、使命感。
《最出色的球員》《我打敗了男子漢》《我的夢想》《門外觀球》《下棋》《紀昌學射》與體育相關,學生可以從中感受體育精神,教師可以進行理想教育、勵志教育。
《向沙漠進軍》《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謎》《大雁歸來》《死海不死》《枯葉蝴蝶》都是生態環保之類的主題,學生既可以了解科普知識,又可以接受環保教育。
《桃花源記》《短文兩篇》《核舟記》《賣油翁》《推敲》《杜甫詩三首》是古文單元,主題和文體都較雜,但學生可以從中感受不同朝代的風土人情。
語文學科知識點零散,信息量巨大,每篇文章都可以根據不同的主題和文體選取不同的教學內容作為重點。常見的課中環節也可以作為德育滲透的陣地:
如字詞的教學。字詞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發現文字的組成特點,文字的淵源或典故,進而對學生進行熱愛傳統文化教育。
如人物分析環節,可以結合人物的言行舉止進行人格教育、勵志教育、親情教育等。如《孫權勸學》中呂蒙聽取別人意見變得勤學的故事,就可使學生從中受到勵志教育。
語文學習不僅是文本教材的學習。有句話說:語文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所以語文課堂教學的課型也是較多的。常見的課型有閱讀課、寫作課、口語交際課。
閱讀課可以通過主題閱讀來達到德育的目的。如第一單元的民俗文化學習,就可以再搜集一些民俗方面的名家文章進行主題閱讀,使學生對祖國傳統文化有更為深入和多方面的了解認識。當然也可以結合本地的民俗風情來進行寫作。讀了魯迅的《社戲》,還可以讀讀魯迅的其他小說,如《吶喊》《彷徨》等。
寫作課是檢驗德育滲透的很好途徑。學生從教材中汲取的精神力量,會在他們的寫作中得以內化和展現。
口語交際課是語言表達和資料搜集能力的訓練課程,學生也可以抒發自己的觀點,在思辨中、在生生交流中,使得價值觀、世界觀得到更正。
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教師在課堂管理和與學生的日常接觸中,針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隨機教育,以自己的儀表態度、言談舉止和處事待人,發揮表率作用,要求學生遵守日常行為規范,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質。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要有博大的胸懷、高尚的情操,以自己至誠至真至愛的人格力量去影響學生,帶領他們走向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