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俊杰
(山東省招遠市衛東學校,山東 招遠)
感恩是一種美德,感恩教育需要以情動情,在我們的教材中不乏感恩教育的佳作。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用心鉆研教材,深入挖掘,找準契機,創設活動,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
莫懷戚的《散步》就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的好素材,這篇散文講述了一家人祖孫三代外出散步發生的故事,讓我們在平淡的生活小事中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尊重、體諒、關心和愛護。平淡的生活畫面卻讓人倍感溫馨,同時也讓人受到心靈凈化和道德洗禮。在學習過程中,我巧設活動,通過“找”—“讀”—“品”—“演”—“寫”五步法讓學生走進文本,讓他們在親情的軌跡上“散步”,實現其心靈的一次愉悅與高尚的旅行。學生找出文中能夠打動自己的語句或段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將自己的切身感受相互交流分享,品析作者清新淡雅、樸實無華的語言中自然流淌出來的濃濃親情。情景劇的表演,讓學生更加進入角色與情境之中,設身處地地體味人物形象,感受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與體貼帶來的愉悅。正如一滴水可以映射太陽的萬丈光芒,一家人散步這樣的平常小事卻表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這樣一個深刻的主題,讓人心生感動,發人深省。在學生積蓄了足夠的情感體驗的基礎上,教師繼而啟發引導:“生命原本如此,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我們為人子女,以后也將為人父母,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許多觸動心弦的感人畫面,將你的感動與感激之情寫下來,與大家一起分享吧。”學生寫的整個過程實現了記憶的搜尋、情感的梳理和感情的升華、思想的內化。緊扣教材,深入挖掘,學生就會在文本的熏陶下、在教師的巧設活動中無形中成為一個善良正直、心懷感恩、內心充滿溫暖的人。
花木蘭的形象家喻戶曉,一直深受人們喜愛,學生對其代父從軍的故事也早有耳聞。《木蘭詩》一文生動描繪了花木蘭這位平凡女子代父從軍和解甲還鄉的不平凡的經歷。教師教授本課過程中,充分利用電教媒體集“聲、色、畫、樂”于一體的優勢,將聲情并茂的朗誦、精彩絕倫的豫劇選段《花木蘭》、海量的關于花木蘭的圖文資料等搬進課堂,讓學生多視角感受花木蘭這一人物形象。花木蘭勤勞善良,堅毅勇敢,她既是淳厚質樸、機敏活潑、熱愛生活的農家女,又是有膽有識、英勇善戰、敢于擔當的奇女子。她對親人無限眷戀,又有一顆拳拳報國心,戰功顯赫,卻不慕高官厚祿。學生對于花木蘭這一英雄形象的充分了解與認識,能夠激發自己內心的家國情懷。身處和平年代,我們不需要上陣殺敵,但是“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教師引導學生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盡己所能,從身邊點滴做起,在日常生活中撿拾地上的垃圾,對陌生人說一句關懷的話語,便是對家國情懷最好的詮釋。
環境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條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已經作為一個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提上了各國政府的議事日程,環保已經成為與人類休戚相關的熱門話題。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有必要結合教材滲透環保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
魯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詩文都是文情并茂的優美篇章。朱自清筆下的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向我們展現了春的生機盎然;峻青以細膩的文筆讓我們感受到了海濱仲夏夜的迷人景色;何其芳向我們展現了農家豐收圖、霜晨歸漁圖、少女思戀圖,三幅畫面讓我們感受到了秋的清凈、清甜;老舍先生神韻悠長,描寫山、水、陽光與白雪,如詩如畫的美景讓我們感受到了濟南的冬天。在學習這些美文時,我選取優美的配文圖片,配以優美的輕音樂,讓學生陶醉其中,感受大自然之美。學生在欣賞、品讀中不由發自內心地感慨:“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濟南的冬天讓人內心充滿溫暖,有機會我也想去感受一下”……這些發自肺腑的感慨飽含深情,是學生親近文本后的真情流露。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誰都愿意讓這些美景長留人間,誰都希望我們的家園更加美好。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相信學生會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來保護環境,使我們唯一的家園——地球變得越來越美好。
總之,語文教學中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有待于我們語文老師去探求和挖掘,做到既教書又育人,讓德育悄然深入學生心靈深處。相信,在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德育之花將在語文教學中競相開放、綻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