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軍
(吉林長春市第一五六中學,吉林 長春)
傳統的教學模式認為,學生的德育教學與價值觀的培養大多只能在思想品德課與語文課的教學中進行,這是一種狹隘的想法。教書育人,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初中歷史教學正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主要陣地。
初中歷史教學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對于其德育的作用已經逐漸淡化了,教師更多地看中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學生的德育已經完全交給了思品教師與語文教師,歷史課中涉及的德育內容也不再進行講授,這對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起到了反作用。
當前,不少歷史教師在涉及課本內的德育內容時,不做教學設計與提前備課,認為德育內容不是歷史考試的重點,在課上只是進行簡單的陳述。還有種情況是將德育內容牽強附會地與歷史知識相結合,最終歷史課逐漸變成了說教課,學生對此產生了厭煩情緒,最終不利于教師進行教學,也不利于學生學習歷史。
初中生的知識體系還在建設中,學生最熟悉的就是自己的生活經歷與學習經歷,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還要考慮學生的實際生活與學習環境,然后再結合歷史教學內容進行德育教學。但實際情況是,很多教師對于學生所生活的環境不做了解,不懂得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尋找德育教學的切入點。只知道機械地將歷史知識片面地灌輸給學生,對學生的心理發展與思想成長不聞不問,從而忽略了學生的真實想法,不利于對其進行德育以及價值觀的培養。
當前,不少初中學校的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考慮的是學生學習成績如何提高,把教學結果看得過重,對于教學過程卻熟視無睹。他們認為只要學生的歷史成績提高,其他一切都可以忽略,更不可能在歷史課堂上進行德育以及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培養。這種教學目標有悖于新課改對初中歷史教學的要求,難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化發展目標。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初中學校在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教學與學生價值觀培養方面并沒有取得預想的效果,反而出現了一些新問題。初中歷史教育工作者應該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現狀。
首先,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處于引導以及主導的地位,提升初中歷史教師的綜合素質,是把握歷史課德育教學的主方向。教師是進行德育教學以及培養學生價值觀的關鍵性因素。因此,不僅學校要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幫助教師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教師自己也要有自我意識,平時多參加觀摩課,與其他教師進行探討,以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
其次,教師要注重對歷史學科總結教學經驗與方法,激發初中學生對德育的熱情。在平時的備課過程中,要注重歷史學科教育方法的不斷歸納,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德育,注重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學生在學習初中歷史的過程中,對于已成事實的歷史事件,會發表自己的不同看法,這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給學生各抒己見的機會,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學生理解歷史知識。例如在講解《戊戌變法》時,教師可在課堂中創設歷史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興趣。教師進行提問:“假如我們生活在戊戌變法的時代,作為關心中國前途命運的青年,大家將如何拯救中華民族于水深火熱之中?”這時學生就會根據自己的理解,踴躍參與。
初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的德育不能簡單靠教師的說教,空洞的說教是達不到教學目的的。只有教師做好歷史課堂的組織教學,采取合理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在學習中思考,才能真正實現德育在歷史課中的滲透。
學校每年都會有一些校內活動,比如清明節組織全校師生進行烈士園掃墓活動,這時歷史教師可結合歷史課本中的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南京大屠殺等歷史事件,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學,讓學生牢記歷史,幫助學生樹立愛國主義價值觀。再比如學校在組織五四青年節文藝匯演時,歷史教師可結合歷史課本中的五四運動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教育,這樣學生在活動中不僅溫習了歷史知識,愛國情感也得到了升華。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德育教學對學生的價值觀培養起到了促進的作用。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將德育與歷史教學相融合。在融合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切實增強教學的責任感,從而促進學生的價值觀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