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蔚娟
(廣東省邵關市武江區西河學校,廣東 邵關)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德育在教育領域備受關注,為了能夠滿足現代化社會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初中生物教師在教學中需提高德育水平,加強學生道德素養,為日后的全面發展做鋪墊。本文主要針對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整合德育的方法進行研究,具體如下。
在實際教學中,需不斷提高學生思想覺悟,幫助他們將個人學習同祖國發展聯系起來,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所以,初中生物教師需探究教材內容同德育相契合的點,盡量保證生物知識與德育全面融合。比如在教授北師大版初中生物教材中《遺傳和變異現象》這一課時,教師需查閱一些與之相關的材料,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實現德育目標。初中生物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以學生為例,詢問學生長得像父親還是像母親,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這樣更多的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教師可以提出遺傳與變異現象就好比人們的長相是否像自己的父母,以此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初中生物教師還可以將這節課知識點同我國醫學連接起來,讓學生了解遺傳與變異在我國醫學中的運用,通過諸多醫療人員堅持不懈的研究,才有了當前先進的醫學治療,以此來加強學生對醫療探究的興趣,這對學生日后發展具有現實意義。因此,初中生物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務必要注重教材內容。
教師也可以制作課件,通過一些醫學上的應用實例,來加強學生探究精神,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堅持不懈的精神。
初中生物教師需注重轉變教學方法,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以填鴨式為主,無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導致德育滲透效果不佳。身為初中生物教師,需針對學生年齡特點,同教學內容相結合,建構不同的教學方案,逐漸滲透德育,切勿在實際教學中硬套德育內容。高效的教育是一個慢慢滲透的過程,教師需不斷引導,消除德育痕跡,讓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同時受到熏陶。
初中生物教師需依據八年級學生興趣特點與認知特點,依托生物教材的內容《關注城市環境》,通過課件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地球形成以后,開始是沒有生命的。經過了一段漫長的化學演化,大氣中的有機元素氫、碳、氮等在紫外線、火山噴發等的作用下,合成有機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水等)。有機分子進一步合成,變成生物單體。這些生物單體進一步通過聚合作用變成生物聚合物。如蛋白質、核酸等。蛋白質出現后,最簡單的生命也隨之誕生。從此地球上就有生命了。利用此種方式來讓學生感受生物的起源,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為了能夠適應社會的不斷變化,生物也在不斷變化,這就是適者生存的道理。這時生物教師可以同當前的環境問題相結合,若想在地球上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改善當前環境污染問題是每個公民需要做的事情,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大家的力量是無窮的,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只有大家朝著一個目標奮進,我國環境問題便一定會得到改善。通過講解這堂課,來加強學生環境保護意識。如此德育無聲地滲透到了生物教學中。
基于此,初中生物教師需針對學生特點,不斷轉變教學方法,注重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輕松的課堂中受到德育感染。
在對生物學科進行實際教學時,展開環保與生物方面的探究學習,對提高學生生態道德觀有巨大幫助。因為在探究學習中,同學們不再被動學習生物,其知識獲得主要源于自身探究學習,此種獲取知識的方式更易讓學生所接受。比如,在講解環境污染時,分析導致環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是大量碳物質的燃燒,其會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危害環境的物質,課下學生先查閱資料,掌握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對空氣的危害,之后對學校周邊鍋爐房或是工業企業占比進行調查,向公眾宣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質對環境的危害,這對他們有巨大啟發,會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實際調查中,學生走進社會,提升了學習能力,調查的教育效果同教師語言講解是無法比擬的,其還切實增強了學生環境保護意識。這些探究性活動,不僅擴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還激發了其內在潛能,加強了他們生物學習興趣,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學生環保意識與生態道德意識。
綜上所述,初中階段的學生十分活潑,可塑性極強,在對其展開德育中,初中生物教師需合理利用教學方式,從實際著手,以教學內容為基礎,基于教學過程,選取高效的教育方法,應用生物知識點中所包含的德育素材,循循善誘,務必會起到春風化雨的效果,進而提高生物教學中的德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