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玉
(安徽省淮南市洞山中學,安徽 淮南)
在全面實行義務教育的今天,初中實行的德育活動應該作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途徑,學校要始終堅持以德育為主和教書育人的辦學理念,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準則,培養品德優秀、心理健康的新一代知識型人才。
學校進行相關的德育教學活動,是一項較為系統的繁雜工程,因其具有復雜多變的特性以及受多因素的影響,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組成合理高效的德育管理系統。管理系統所涉及的范圍應該包括學校的黨組織、政教處、團委以及學校領導干部、年級組、班隊等。
例如,學校在開展德育活動時一定要積極地組織學校的每位成員貫徹教育的方針政策,完成學校所下達的相關德育任務。同時在實際的德育管理過程當中學校組織應該遵從相關的管理原則,使得德育管理原則與學校的管理制度相適應,相互協調統一,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教師要在平時的課程教學中滲透德育,提高學生聽課的專注度。教師在每節課程教學當中都應該滲透相應的德育活動,教師要知道每一節課都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好機會。教師可以教授學生正確的日常行為規范,激發學生樹立高遠的人生目標,因為每一次德育都考驗著教師的職業道德水平,同時教師要積極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德育活動當中來。另外,教師在進行相關的德育活動中要積極地組織情境式的教育活動。
例如,通過設置相應的班級德育專欄、名人名言展示以及名人介紹等,在課堂的德育過程中,教師要學會利用黑板報、櫥窗、手抄報、廣播站等形式加強德育的滲透。在一些重大的節日時,教師要抓住教育機會開展相應的教育活動,教師可以組織相應的德育評比活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召開品德教育表彰會等,積極在學校內營造一種良好的德育氛圍,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
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德育中的主體地位,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在德育過程當中教師起著主導性的作用,但是卻不能代替學生在教育過程當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過程當中不能一味地進行說教,這樣反而不會讓他們從心里面去接受教師的德育理念,同時這種灌輸式的德育方式也很難讓學生心服口服。所以教師在德育過程當中,一定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意見和要求,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把自己想說的表達出來,形成一個師生互動型的德育環境,同時教師要在此基礎上設置相關的提問,積極地指導學生進行思考討論,要帶領學生進入高尚的道德境界。教師通過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既展現了德育活動的相關性原則,又使得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向一個良性的方向發展,促進學生在日常的行為活動當中能夠做到知行合一,這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還能夠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其多方位發展。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要用傳統文化的精髓,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師要充分利用燦爛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來對學生進行有效的修身式品德教育,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孝道的教育。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子女應該承擔的責任,同時教師可以講關于“孝”的經典故事,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羞恥心,同時教師可以進一步進行德育的拓展,升級到個人與國家層面,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和危機感,激勵學生要努力奮發向上,有所作為。教師積極地利用這種教學方式,更加貼合學生實際,符合學生對品德教育認知觀念的循序漸進性。
綜上所述,初中階段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最重要的時期,教師要在這個過程當中發揮積極的作用,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德育環境,不斷運用各種方法去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切實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