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召云
(青海省大通縣教育局,青海 大通)
在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中,語文學科作為學生的必修課程,越來越受到廣大教師和教育部門的重視。尤其在初中階段,文言文這一重要的內容,是語文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文言文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不但需要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的語言知識,還要開拓其思維,培養其語感,引導其繼承文化。但是,傳統的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與這一目標是相違背的,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例如,在課前教師缺乏對學生的指導;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學方式單一;在課后缺乏對文言文遷移的指導。諸此種種,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不高,難以在課堂活動參與中獲得有價值的文言文知識。本文主要就課前準備和課堂教學這兩個環節來談一談如何開展文言文教學。
這里所指的課前準備活動主要是指做好課堂導入的準備。導入作為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起始環節,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效果如何。在課前準備環節,教師需要精心地設計導入活動,借此激發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我一般會從以下幾方面來設計導入活動。
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需要采取多樣化的方式“盡量引導學生去開拓想象,讓精神世界高度升華”。語言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活動最常使用的手段,生動形象的語言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將教學內容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激發其對新知的學習興趣。
以《木蘭詩》為例,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在我國封建社會,一直都有著男主外、女主內的習俗,人們過著男耕女織的悠閑的生活。在戰場上殺敵拼搏一直都是男人的責任。可是,事無絕對,曾經就有一個女人打破了這樣的傳統,她女扮男裝代替自己的父親,征戰沙場。而且,她的戰友們都沒有發現她是一個女兒身。你們知道這個人是誰嗎?你們想知道她為什么替父從軍嗎?你們想知道她是如何征戰沙場的嗎……如此,在生動的語言描繪和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對新知內容產生了濃厚的探究興趣。
既然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倡導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那么,在課堂教學之初就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是再好不過的了。我在設計導入環節的時候,常常會借助提問的方式,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機會,使其在問題的引導下,自主地閱讀文本、尋求答案。
以《陋室銘》這一內容教學為例,在導入環節,我立足文章的題目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劉禹錫的“陋室”真的很簡陋嗎?這樣的問題不僅給予學生思考的方向,還會為其探究埋下一個引子,自主地探究劉禹錫的“陋室”是什么樣子的。
課堂教學作為教育教學活動開展的主要環節,需要教師借助多樣化的方式來加以開展,如此才能使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參與中獲得有價值的文言文知識,并對文言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文言文抽象晦澀的語言是學生難以理解的。而所謂的情境教學則是借助形象的情境,將抽象的內容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在情境體驗中自主地感知抽象的知識內容,加深其理解。在語文文言文教學活動開展中,創設情境的方式多種多樣,諸如多媒體情境、角色扮演情境等。
以《岳陽樓記》為例,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創設了多媒體情境:在課堂上,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播放了《岳陽樓記》這一電視劇的相關片段。生動的影視資料可以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學生在觀看過程中,會了解到與作者、文章寫作背景以及岳陽樓相關的內容。在情境的作用下,實現了抽象的語文文字向生動畫面的過渡,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教學活動的開展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在文言文教學活動開展中,轉變教師一言堂的方式是必要的。要想使學生對所學的文言文知識有一個深刻的理解,需要實現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我在組織文言文教學的時候,通常會為學生設置一個話題,引導學生對這個話題進行交流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可以實現思維的碰撞,加深其對文本的理解。
以蘇軾的《水調歌頭》為例,在學生對文本內容有一個初步的感知之后,我會向學生拋出這樣一個話題:說一說自己喜歡的一句話,并說明理由。如此,學生會結合文本內容和自己的理解以及生活經驗暢所欲言,在對話交流中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總之,在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做好課前準備和課堂教學工作,采取多樣化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文言文教學活動參與中獲得有價值的知識,對文言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