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瓊
(廣東省東源中學,廣東)
教師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經常發現高中生對數學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濃厚,假如教師在教學中不能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解決這一問題,那么這不僅不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還會使他們對數學學習產生厭惡之感。這時,教師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以“小組合作學習”為策略,助力高中數學教學,這不僅能夠從根本上把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與熱情充分地激發出來,還能促進數學教學質量的提高。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以“粉筆、黑板、教材”為主要的教學手段,以“數學知識”為所謂的營養液,把學生視為盛放物品的容器,從而把數學知識一股腦地灌給學生。此外,學生與學生之間仿佛隔了一面面厚厚的墻壁,看似無形,實則嚴重地阻礙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此時,教師以“合作學習”為手段,助力高中數學教學,這有利于實現學習資源共享、智慧思維共享的目標。
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還會使學生獲得比個人學習更佳的學習效果。例如,教師在講授人教版(A版)高中數學教材中《等差數列》這一內容之前,就給學生布置一項課前小組合作探究的預習任務:(1)各個小組利用課余時間針對“等差數列的定義、等差數列通項公式的推導過程”等問題在小組內部相互交流、討論;(2)需要注意的是:各個小組中的所有成員在相互交流看法之前,需要自己先對本節內容進行預習,并把自己看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標記,以便在相互討論的環節可以把這些問題有條理地提出來。(3)小組組長負責制作一份有關等差數列的預習報告。等上課時,各個小組的組長把本組的預習成果分享給全班學生。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不僅可以使預習效果得以最大化,還能使學生知曉自己在學習上存在的不足。
教師在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時,使數學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緊密結合,這不僅可以使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得以強化,還可以為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注入能量。例如,教師在開展人教版(A版)高中數學必修一《指數函數》這一內容的學習時,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在對授課班級的學生進行分組時,需要以“科學合理”為準繩;其次,教師讓學生圍繞“指數函數圖像的特征”這一話題在小組內部進行討論。在各個小組相互討論的過程中,教師仔細地觀察他們的表現情況:有的學生一邊根據指數函數的公式進行取值,一邊積極地從教材中查閱資料;有的學生一邊把各個數值填寫到表格之中,一邊用筆繪制指數函數的圖像。與此同時,教師還認真地傾聽學生的發言:有的學生說:“我發現指數函數的圖像只是出現在第一象限與第二象限。”有的學生說:“我發現當0<a<1時,函數圖像則以下降的趨勢呈現出來。”總之,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中進行了積極發言,并把自己的“金點子”分享給組內的其他成員。如此一來,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指數函數的熱情,也會使所有學生以積極的姿態參與到數學學習之中。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會發現有些學生慣于我行我素,樂于獨來獨往,這固然無可厚非,但這不利于他們跳出自己的小天地,走向更廣的朋友圈,也不利于他們合作意識的提高。此時,教師若能利用小組合作學習開展數學教學活動,這可以使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集體主義精神得以有效提升。例如,學習了人教版(A版)高中數學必修四第一章中《三角函數的圖像與性質》這一內容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使他們根據所學內容以及試卷的要求利用課下時間相互合作、共同設計一些有關“三角函數的圖像與性質“的試題,等試卷出好后,各個小組之間交叉著做試卷,如第一組做第二組出的試題,第二組做第三組出的試題……等各個小組所有成員在規定的時間把試題做完后,各個小組的組長負責把本組成員的卷子交給出卷組的組長,而出卷組的組長組織本組成員對試卷進行批閱。這樣一來,不僅使學生在互相批閱試題的過程中找到一面參照的“鏡子”,從而“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還使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得以有效培養。
總之,教師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應積極主動地順應“生本”這一教學理念,以“自主探究、互幫互助”為核心,并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以及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高作為歸宿,從而使高中數學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充分地結合起來,進而使學生的數學潛能得以激發、創新思維的源泉得以涌流、綜合素質得以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