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群
(南京市第九中學,江蘇 南京)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英語教學要讓學生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下,使學生基于已有的知識,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自身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發展、文化內涵理解、多元思維發展、價值取向判斷和學習策略運用,落實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
在新的學科目標的要求下,英語閱讀對于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特別是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以及學習能力這幾個方面將會起到關鍵的作用。
在英語閱讀語篇的設計過程中,問題設計是一個重要的環節。好的問題設計往往能夠促使學生主動地思考問題,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達成情感上的共鳴。本文試圖以江蘇省南京市第九中學童自豪老師就課外閱讀語篇“Going Home”的閱讀研討教學為例,例談如何通過巧妙的問題設計,達成高效的英語課堂閱讀教學。
閱讀策略,指的是讀者為了達到某些閱讀目標,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計劃的閱讀方法和技巧。閱讀策略對于促進英語學習者讀懂文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是語言學習者學習能力的重要體現。
童自豪老師選用的語篇類型是小說(閱讀文本詳見網址:http://www.duwenzhang.com/wenzhang/yingyuwen zhang/20081117/25451.html),這一文體是比較常見的一種形式,通常以故事展開。《牛津高中英語》教材中的閱讀策略就是Reading a story,此部分介紹了故事文本的組成要素,所以,童老師在讀前活動中便直入主題,對閱讀策略進行設問,旨在喚醒學生的策略意識。
【教學片段】
Q1:What are the elements of a story?
S:Time,place,main characters,a climax or a surprise ending.
Q2:What makes a story more appealing to the readers?
S1:Twists of its plot.
S2:The moral behind a story.
S3:The emotion explored in the story.
T:Exactly,that’s the theme of a story.
(注:Q代表問題,其后的數字表示問題的序號。S表示學生,T表示教師)
【點評】
第一個問題是針對文章體裁的提問,從學生當堂反饋來看,學生對于小說閱讀的關注點顯然是不夠的。在第二個問題的追問之下,才有零星的回答:plot,theme!從語篇理解的角度看來,僅僅只關注“5W1H”層面的信息是遠遠不夠的,所以童老師的設問是很有技巧的。這不僅體現了策略性問題的設計,更體現了英語教師對于英語學科素養的把握。
故事發生的背景(包括人文環境)主要包括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對故事情節的發展,人物的經歷及情感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故事發生的背景有時會對讀者的閱讀理解有著提醒或者暗示的作用。一般通過快速查找的方式,便可獲知故事發生的背景,但學生往往無法做到精確定位。
【教學片段】
Q1:When did the story happen?
S:In spring.
Q2:Is there any other information about the time?
S:Yes,the passage also mentions“Deep intothe night”,and“In the morning”.
Q3: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重組tPA及其變異體都屬于tPA,但其溶栓治療的疾病有所不同。阿替普酶于1987年獲美國FDA批準用于治療急性心肌梗死,之后又于1996年獲美國FDA批準用于治療AIS和急性肺動脈大栓塞。瑞替普酶和替奈普酶分別于1996年和2000年獲美國FDA批準僅用于治療急性心肌梗死。
S:In a bus.
Q4:悅an you be more specific?
S:In a bus from New York to Florida.
Q5:So it must be a long journey,isn’t it?
S:Yes.
【點評】前兩個問題設計得非常簡潔,信息獲取也較為容易,但是學生的回答不夠具體,都是在教師的提醒之后才進行了補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習慣性地在文章首段尋找答案,往往忽視細節的把握,殊不知精準的背景信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背后的意義。
故事的情節是小說的主體部分,小說的主題依托于故事情節而得以升華。針對故事情節部分的教學,教師可通過提問,以問引學,創設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學習文本,通過完成不同的任務,對文本從整體感知到理解突破,再到情感的升華。在設計問題時,使用環環相扣的問題鏈形式,有助于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理解文本。
【教學片段】
S:He was dressed in a plain brown suit that did not fit him.
Q2:How old was he?
S:It’s impossible to tell because his dusty face masked his age.
Q3:What indeed happened to Vingo?
S:He was put in prison for four years.
Q4:悅an you figure out Vingo’s feelings behind the two letters?
S:The first letter shows his willingness to let go of love,while the second one shows his desire to return to love.
Q5:What does a yellow handkerchief mean for Vingo?
S:It means his wife’s love,acceptance and forgiveness.
Q6: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his wife was?
S:She was wonderful,strong-willed,kind-hearted,and capable.
Q7:Vingo’swife’spersonalitiesdetermine the outcome of the story,then what’s the result?
S:The old oak was covered with yellow handkerchiefs to welcome him back.
【點評】教師從故事主角Vingo的衣著、樣貌入手,通過細節問答讓學生體會Vingo的忐忑不安與年輕人的快樂活潑之間的鮮明對比,從而引發學生繼續深入閱讀的興趣,拓展學生文本閱讀的思維深度,促使學生完成對主題意義的探究。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設問有效地啟發學生和作者對話,引導學生帶著問題研讀文本,體會小說文本的懸念設置,用文章的信息源支撐自己的觀點,通過理解黃絲帶的象征意義,升華了文本的內涵,完成了文本意義到認知層面的過渡。
閱讀教學不應局限于文本層次,還應關注語篇的思想層次,即要讓學生體會到文章的隱含信息,形成自己的評價與判斷,這樣有助于培養學生評判性思維的能力。
【教學片段】
Q:What might be the title given by the author to the essay?
S1:“forgive and love”,for Vingo’s wife forgave him due to her love for him.
S2:“Vingo’s story”
Q:Do you like her title?
S3:I think it is not proper as this title isso plain and not appealing for such a moving story.
S4:“The Yellow Handkerchiefs”.
Q:In fact,the original title is“The Yellow Ribbon”,something like that.Why do you think this is a possible title?
S4:From the story,we can see that the yellow handkerchiefs have a symbolic meaning of welcoming Vingo back.
S5:I think“Going home”is better.
Q:That’s exactly the given title.悅an you give your explanation?
S5:Going home is Vingo’s purpose for the long travel.During the journey,he was full of uncertainty.The happy ending makes it clear that Vingo is welcome to go home…
【點評】
基于文本標題的設問給學生提出了一個更高層次的挑戰。學生要在把握文本隱含意義的基礎上做出評價性的判斷,并使自己的觀點有理有據,這一設計有助于增強學生用語言表達思維的能力。
有效閱讀的最大特點是意義輸出遠大于文本輸入,而這一效果的達成正是建立在童老師對問題精心設計的基礎上。在閱讀教學中,是否能夠巧妙地使用設問,取決于執教老師是否能夠深度研究文本,更依賴于教師本身的學科素養。期望以童老師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為英語核心素養引導下的課堂教學提供更多的思考,以探索更好促進有效英語閱讀教學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