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松波
(浙江省義烏市第二中學,浙江 義烏)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作為高考選考科目之一的信息技術,在廣大學生與家長心目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信息技術教學方式方法也處在重大變革時期。信息技術的考試方式由原來的上機操作考查轉變為紙筆測試,教學方式由原來的純機房上課轉變為教室上課為主、機房上課為輔,主要以知識的理解、記憶、計算為教授目標,以程序的閱讀、算法的理解為教學重難點,形成非常完整的知識體系,由此而帶來的信息技術教學生態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新課程改革方案的指導下,在教室進行信息技術教學方式方法的探索開始不斷深入,這也是每位一線教師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本文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在現行的信息技術高考考試說明中,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是基本軟件操作過程的理解與總結。比如,有關涉及軟件Flash、Photoshop、Excel、Word、Goldwave、O悅R 等的考查內容,基本上都是對軟件操作過程的記憶、操作方法的回顧與總結。那么,我們在教學中就可以利用可操作的特性,在熟練操作的前提下再做試題。然而,在做試題時會感覺到以前的操作過程模棱兩可,卷面上的選項好像都對,又好像都不對,無法確定。雖然我們在試卷解析時會總結很多技巧和方法,但效果還是不盡如人意。這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帶著試卷到機房進行點對點驗證,確定到底哪個選項是正確的。這樣做有兩個好處,一是對以前的操作過程再次加深記憶和增強理解,同時也是一次很好的復習與鞏固過程,為以后的知識拓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二是對當前知識點進行專項對比,排除不正確的說法或操作。
同樣的,選考部分中的VB教學,用實驗驗證法也是非常有效的。我們在教室里只能教給學生基本的計算機語言語法、運用技巧,但在真正使用這些技巧來解決問題的時候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或者是想不到使用這些技巧來解決。那么我們可以讓學生先用筆寫出程序,再到機器上驗證調試,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程序的運行過程,還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各段程序的功能和作用。在現今的紙筆考試中,程序的閱讀理解能力是極其重要的,是突破選考的關鍵,而閱讀、理解程序的熟悉程度決定了考試時解題的用時,這種熟悉程度就來自于平時書寫程序、驗證程序的訓練強度。
對于已掌握全部知識點的老師來說,理性認知是學生學習最有條理的學習過程,而學生的認知規律卻是從感性認知開始的,如果老師用理性認知的教學方法來教感性認知的學生,無疑會增大學生理解的難度。教科書上的編排是非常理性、非常完美的,通常,教師都會以書本上的編排順序作為教學順序,但這樣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迎頭遇難點。
比如,在教學VB語言基礎的時候,書本上的編排順序是這樣的:
·VB基本數據類型
·變量與常量
·VB基本運算
·表達式
而在實際教學中,如果先介紹數據類型、變量常量,學生就會感到一頭霧水,因為不知道它有什么功用,這樣很可能會失去學習興趣。
可以先從VB基本界面入手,先教會學生怎樣使用TextBox控件進行輸入輸出;再教會學生怎樣使用加、減、乘、除基本的運算符進行簡單的運算;在此基礎上再學會乘方、整除、取余運算;接下來介紹賦值語句、分支語句。數據類型則可放在分支語句的介紹中,這時就可以順理成章地引出數據類型。
感性認知,就是從最簡單、最直接、最有成果的角度出發,讓學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如何做,順著這個思路把所有的知識點融合到教學進程中。
就像釣魚,施以適當誘餌,驅之奮力前行。這種方法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多元智能理論在課堂中的實際運用。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而獲得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中,借助其他人(學習伙伴和教師)的幫助,利用所需的學習資料,通過有意義的情景建構的方式獲得的。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習中可以通過建立和組織一個有意義的、完整的作品來掌握和理解學習中的知識,即通過動手操作和意義建構來學習,并通過作品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整個作品是學生的最終目標,而完成作品過程中的各個子模塊就是他們的階段性目標,當學生完成任務回過頭來思考的時候,就是他們知識歸納整理的時候,掌握程度與理解程度都會自然而然地上一個臺階。
如《多媒體技術應用》第三章“多媒體采集與制作”、第四章“作品的合成與遞交”可以作為一個完整的作品來設計。我們要求學生最終完成的是一個集文字、聲音、動畫、視頻為一體的完整作品,但在每一課時里都只是完成整個作品中的一個子任務,每一個子任務都包含多個知識點,當整個作品都完成的時候,網頁制作、Flash動畫制作、Photoshop圖片處理、會聲會影視頻制作等都會有新的認識與提高。
信息技術作為高考新進成員,在課堂教學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需要我們廣大一線教師不斷地努力探索,不僅讓學生取得高考的勝利,更要讓他們學到成熟的思維方式,在將來的社會生活中有用武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