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準
(重慶巴蜀中學,重慶)
在新課程不斷深入改革的今天,初中是非常重要的時期,是學生性格和習慣逐漸形成的關鍵階段,教師要堅持做到調動學生好奇心,布置課前作業和拓展課外閱讀這關鍵三方面,為他們未來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生對閱讀具有好奇心、具有濃厚興趣是一個可以充分提高語文閱讀有效性的主觀條件。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效率與質量,首先要關注的就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興趣。需要教師真正把課上“活”起來,讓課堂的閱讀氛圍濃厚起來,做一個閱讀的引導者、組織者,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體。同時采取靈活的教學方式,善于在不同的氛圍中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讓學生樂在其中愛上閱讀,并主動閱讀,在好奇心與興趣的驅使下一點一點積累,從而加快完成對語文閱讀“質”的飛躍,有效提高自身的語文閱讀。
在學習初三語文教材《我的叔叔于勒》這一文章時,由我們翻譯而來的外國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會比本國文章難理解一些,必須要進行更加充分的閱讀,這時候學生的興趣必須要被提起來才能真正融入這篇文章去理解文章。教師可以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為什么要把我叔叔的名字作為標題的一部分呢?這樣做有什么深意呢?作者為什么要對自己的叔叔為主體構造小說呢?”通過題目而引發的一系列疑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學生帶入文章,激發起學生對文章的興趣之后便可以以組織者的身份為學生閱讀進行分組,讓學生在與同齡人的交流對話或者角色扮演中感受到作者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從而產生情感共鳴。這在讓學生對這篇文章閱讀有一個充分把握的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對其余的小說文章產生興趣,提高自身語文閱讀的有效性。
初三的語文閱讀文章大多篇幅比較長,內容含義深刻,僅僅靠課上四十幾分鐘的學習想要對這篇文章的閱讀有一個完美把握還是比較困難的。教師通過布置課前預習作業,讓學生事先對文章大致進行一個了解,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閱讀效率從而更好地融入文章,也可以極大程度上節省課堂時間,充分利用教師指導的每一分每一秒。而且有了課前預習這一準備工作,學生在課堂上的閱讀學習也會更加具有針對性,著力攻克自己不理解的部分,從而加深對文章主旨意義的理解,提高閱讀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魯迅先生的經典文章——《孔乙己》時,因為魯迅先生的文章大多會賦予人物本身以外更加深層面的意義。如果僅僅靠課堂四十幾分鐘的講解,想要完全讀懂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意義所在,是很難做到的。對于這篇文章來說,課前預習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能通過預習,學生只是理解了字面意思,可能只是知道了孔乙己這個人活得多么的悲慘,他的生活有多么難熬。但是這并不妨礙學生在課堂上對孔乙己這個人進行更加深層面的挖掘,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模仿孔乙己在不同的時段該有的語氣,通過這種方式去更好地理解這個時代人物,這樣一來反而可能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從而一定程度上了解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時的心情,探索到孔乙己這個人物身上的時代意義。
雖然課本內的文章都是通過無數個優秀老師千挑萬選出來的優秀文章,但是學生也需要去閱讀一些教材之外的書。因為課本的文章并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的閱讀需要,這就需要教師適時地對閱讀文章進行擴充,不時地為學生普及一些課外閱讀知識,從課本教材出發但又不局限于課本教材,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提高課內閱讀,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其主動進行更加深入的課外閱讀,拓寬學生的視野面、知識面,讓他們知道閱讀是件有趣值得去投入精力的事情。
例如,教師在進行教授初三語文教材《智取生辰綱》這一文章時,因為這篇文章本身就是節選內容,因此,教師完全可以向學生推薦學生去閱讀整本原著,這在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對本截取片段的人物性格、思想主旨有一個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也可以推薦我國的四大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駱駝祥子》等等,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經典文學作品讓其在豐富自己的閱讀經歷的同時,有效地提高了自己的語文閱讀能力。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識是通過些許的積累而來的,初中語文閱讀的學習也與之相同,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講的同時,還要在課下不斷豐富自身的涵養。教師要讓他們樹立準確的學習目標,高效地去提升創新意識與獨立思考的能力,繼而促使學生提高對于閱讀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初中語文的閱讀水平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