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 寧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高中部,江蘇 南京)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教學理念要求高中生物教師需摒棄以往機械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并始終秉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如此方能切實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科的探究興趣,進而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精神。
相較于此前使用多年的舊高中生物教材,新教材的內容則更加豐富。在新教材中,除了以往的問題思考外,還多出了許多拓展學生視野的新知識,諸如小資料、課外讀物等。對此,作為高中生物教師,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務必重視對新教材中新版塊的運用,如此既有助于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亦能促進對學生創造思維和想象力的培養。此外,在新增的教材內容中,包含對某些科學規律的發現與研究過程,諸如酶的發現過程、植物光合作用發現過程、植物生長的發現過程等內容。針對這部分內容,教師不應僅向學生講述最終的結論,而是要引導學生去理解科學家是怎樣利用相關知識發現這些問題與規律的,如此一來,方有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繼而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以及想象能力的發展。
如針對“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實驗過程,由于細胞呼吸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可是氧氣本身不能提供能量,葡萄糖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那么葡萄糖和氧氣會發生什么反應呢?請學生用化學知識解釋什么是氧化反應。讓學生自行選擇實驗材料,而老師只是協助學生分析所選材料是否適合做實驗對象。通過充分利用市面銷售的安琪酵母包裝及進一步的分析,使學生知道酵母菌適合做實驗對象的原因,即酵母菌在生活中常用來發面,由興趣小組介紹制作發酵面團的過程,并讓非興趣小組的同學通過看、聞的方式觀察現象。這樣能夠鍛煉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想象能力,促使學生形成嚴謹的科學態度。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顧名思義,即學生若對學習生物知識充滿興趣,則勢必能切實激發參與生物學習的積極性。對此,若教師能利用好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則勢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切實提升學生對高中生物的學習積極性。當然,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應想方設法讓學生始終保持這種積極性,如此方有利于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繼而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良好基礎。
如當進行“探究生長素在植物細胞中的運輸方式”的相關內容教學時,為切實實現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教師便可將相關的實驗引進課堂,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玉米胚芽鞘帶至課堂,而學生基于對教材知識的了解,為證明生長素在植物體內的極性運輸特點,應選擇甲→丁四組中甲和丙兩組做對照實驗。若選用另外的乙和丁兩組做對照,雖然在理論上也可說明生長素的運輸特點,但與前一組相比,不能排除重力因素對植物體內生長素運輸的影響。事實上,即使實驗中的空白瓊脂塊中含有一定濃度的生長素,但用一般的理化方法也很難檢測出來。可將實驗后的普通瓊脂塊分別放在玉米去除尖端的胚芽鞘上,如果胚芽鞘能夠生長,則說明該瓊脂塊中含有一定濃度的生長素。經過上述實驗,學生不僅能直觀地了解生物的相關知識,且基于對實驗的興趣,也能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高漲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由此使得學生的創新能力亦得以有效發展。
當前我國已經全面步入信息化時代,而信息化技術以及各類多媒體技術的出現,不僅給人們生活與工作帶來了巨大便利,且其在教育領域中的運用,亦極大促進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故作為高中生物教師,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應務必重視對多媒體技術的合理運用,如此一來,不僅能通過生動、有趣的畫面來吸引學生,且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亦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如當進行《細胞的結構和細胞器的教學》的相關內容教學時,教師便可引進諸如《細胞內的生活》的紀錄片,以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物質在其所處的生態系統中是如何進行循環的?哪些是能量流動的具體特征等。基于視頻以及教材知識的引導,不僅能鞏固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能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新知識,而當學生面對新知識主動思考與分析問題時,其創新能力亦將得到極大的發展。
總之,現代社會,各行各業都講求創新,教育亦是如此。故作為高中生物教師,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務必重視對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當然,要想切實達成以上目標,便需教師積極改變傳統教學觀,并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優勢,如此方有助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繼而在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的同時,促進學生思維、創新、實踐等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