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妲
(江蘇省張家港市第二中學,江蘇 張家港)
中學美術課本“中國歷代美術作品簡介”和“外國歷代美術作品簡介”通過一幅幅精美的圖片,向學生介紹了古今中外各個時期的代表作,一件件凝聚了人類智慧、力量的藝術珍品,以美的形象感染了學生。
美是什么?人對美的認識是怎樣產生的?為了使學生弄清這個問題,向學生介紹了在西班牙山洞中發現的壁畫“受傷的野牛”,原始人在洞壁中畫牛,是因為牛在原始人的心目中既是祈求豐收的對象,也是人的欣賞物。人欣賞事物的同時,也在欣賞自己的創造、自己的本質,并引起歡欣愉悅的感情,這就是審美情感。動物的形狀、線條、顏色、動作等,在他們的心目中就顯得“美”了。——人對美的認識就這樣產生了。
美是多種多樣的,我介紹了建筑,從中國的萬里長城到故宮建筑群體,從希臘巴特農神廟到巴黎圣母院的哥特式建筑。學生看到的萬里長城,那么雄奇、氣勢磅礴,那古建筑的平面展開,規模巨大,相互連接和配合的特點,洋溢著一種陽剛之美。江南園林中一方小天地,林石掩映,池水幽深,處處透著一種陰柔之美。
再看雕塑,中國古代的秦始皇陵兵馬俑陶塑,以數千萬計的武士、戰馬、戰車組成浩浩蕩蕩的方陣,形成了一種宏大的氣勢。米洛的維納斯像,是女性人體曲線的典型。這里同樣有著陽剛和陰柔之美。
大量的東西方繪畫作品,通過視覺形象向學生展示了自然美、社會美與藝術美,那東漢畫像磚上描繪著獵人的引弓射箭,雁驚飛鳴,農夫的割草車,老人提水送飯,使學生感到祖先生活的地方是多么富有原始美的魅力。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人物眾多,構圖錯落有致,令人贊嘆不已,給人一種古城繁華之景象;英國康斯泰勃爾的油畫《干草車》,真實生動地再現英國鄉村瞬間萬變的大自然景色,而法國印象派畫家莫奈的《日出》則捕捉了太陽剛好升起時的光、影、色,使人為自然美、藝術美而傾倒。
社會美同樣富有魅力,那一幅幅繪畫作品表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歌頌(委拉貴友的《紡紗女》),表現出被壓迫者的反抗(米開朗基羅的《被縛的奴隸》)和統治階級的滅亡(德拉克羅瓦的《自由引導者人民》)等等。
通過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學生獲得了對美的感性認識,拓展了視野,增長了知識,也有利于美術基礎理論和技法的學習。
美術課要向學生傳授一定的繪畫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雙基教學中,教師必須而且完全有可能對學生進行審美情趣的培養,這里不只停留在初步的美的認識上,而是向著更深一層進軍——探討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所共同具有的美。
繪畫的形式,是指色彩、形體、線條、明暗、節奏以及多種因素的組合而產生的形象。繪畫就是依靠這些形式,向觀眾傳遞感受,引起觀眾的美感。
無論在素描教學、水彩畫教學,還是國畫教學中,教師教授技法,必然要聯系形式美感問題。教師略加一點,學生就會明白。這樣既可加深對繪畫基礎知識的理解,又學得有興趣。
在風景畫教學中,我教學生臨摹《蘇州舟直》,首先我用少量的時間讓學生欣賞這幅畫,“小橋流水、民居古屋”,自然景色固然美,而更重要的是畫面的形式感特強:遠近不同,上下起伏的曲線,線條的粗細的表現,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畫面豐富多彩,通過提問、討論、講解的方式,揭示了形式美的規律。高低、大小、強弱、曲直、遠近、明暗等,既對比又統一,多層次地組合各種對比因素,使畫面動人,學生通過臨摹,在寫生時,就能比較自覺地運用形式美的規律了。
在色彩、圖案、國畫教學中,同樣有很多的例子,來闡述形式美的規律,在此不再一一闡釋。
蘇聯教育家贊科夫指出:“人具有一種欣賞美和創造美的深刻而強烈的需要。”我之所以摒棄美術課堂教學中那種單一臨摹的做法,是因為這種方法束縛了學生到大自然中觀察美、體驗美、創造美,而寫生課與創作課,可以滿足學生創造美的愿望。
在寫生課上,學生走出校門,直觀領略大自然的風光,古老的小巷,高聳的現代樓房,寬闊而安靜的河流,婀娜多姿的河邊垂柳。這一切處于學校四周的景色,學生再熟悉不過了,然而學生在描繪它時,卻凝神注目,為之動容。值得一提的是寫生畫教學與泥塑教學的組合,我要求學生尋找一些動物進行寫生,根據自己的寫生稿,并且訓練學生對陶瓷工藝動物變換姿態或變形處理,根據自己的寫生稿和記憶,創造出新的作品。有的學生在塑公雞時,頭高高昂起,把部分身體舍去,夸張了公雞的頸部;有的學生在塑豬的時候,著重刻畫了豬的憨厚,肥頭大耳,充滿了天真童趣。學生在變換姿態與變形處理的過程中,發揮了想象力,加強了對美的感受。
在美術教學中,通過各種途徑,把具體的、活生生的形象付諸情感表達,使學生樂于主動地接受美育,使之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什么是低劣,什么是健康,什么是頹廢,在他們的心中樹立起一座美的豐碑。美的形象,撥動著美的弦,把學生引向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的發展道路,這是任何其他教育都不能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