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霞
(青島第五十一中學,山東 青島)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宋代朱熹的《觀書有感》,告訴我們池塘里的水要保持清澈,需要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教學何嘗不是如此呢?要保持活力常在,必須有“活水”注入。
在啟用部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之際,我們對本學科在學生中的受歡迎程度和影響因素等做了調查研究,明確了我們學科“活水”之所在,以便更好地調整教學策略,真正承擔起應擔之責,為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發揮應有的作用。
我們在初一、初二、初三每個年級各抽取一個班級進行問卷調查,發放試卷128份,回收128份。對學生對本學科的態度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調查。
調查問卷一共分三個部分,一是學生對道德與法治教師的素質要求;二是對教學方式調研;三是對學習方式、考試形式的反映。
(1)因為喜歡道德與法治老師,所以才喜歡道德與法治課。(2)良好的課堂氛圍,可以暢所欲言。(3)案例生動,小故事特別多。(4)實用性強,所學知識能在生活中用的上。(5)涵蓋的知識比較豐富,有助于拓展視野。(6)知識點不晦澀,和生活緊密結合,容易理解和接受。(7)能給自己的做人和做事以具體指導。(8)能迅速提高成績,給自己增加自信心。(10)課業負擔最輕,學起來最輕松。(11)因為考試形式是開卷,更容易鍛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1)(2)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42%的學生選擇了非常吻合,將近40%的選擇了比較吻合,基本吻合的學生有12%左右,只有3%左右的學生選擇了不吻合。
我們學校的道德與法治老師每次在學生評教得分中都是比較高的,調查結果中因為喜歡老師而喜歡道德與法治課的老師占到86.5%,真應了那句俗話“親其師信其道”。作為初中學生來說,他們的認知和情感結合還是非常密切,愛屋及烏是人的共性,在中學生身上體現更為明顯。調查發現,具有幽默感、有親和力、知識淵博、活潑、寬容、漂亮等都是學生喜歡一個老師的影響因素。那些個性鮮明的老師更容易贏得學生的喜歡。一個課堂機智運用的好、能讀懂學生心理的老師更容易給學生創造一個民主而和諧的課堂,讓學生在課堂中能有一種安全感,敢暢所欲言。道德與法治課的德育效果才能顯現,才能真正起到導行的效果。
問題(3)(4)(5)(6)(7)只要是針對教學方式方法、教學效果的調查。有86%的學生認為是生動形象的案例吸引了他們,有83%的學生認為這些案例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了知識點。有82%的學生認為所學的知識在生活中能予以運用。
在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第四個教學建議就是: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情感體驗和道德實踐是最重要的道德學習方式。教師要善于利用并創設豐富的教育情境,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與感悟,在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深化思想認識。
案例分析法是深受學生喜愛的教學方式。小故事、大道理的學習方式也讓學生怡然其中。老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和提出問題,并通過積極的探究,解決問題。在案例探究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地組織學生相互交流和討論,這樣既有利于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技能,也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評價能力。因此,要加強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在探究過程中教師應高度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課程目標的落實,并適時加以引導和點撥。學生通過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中的問題,在自主探究和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增強道德學習和實踐能力。
在案例的選擇中,教師要關注時政熱點,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國家發展的大政方針和世界發展趨勢,體現道德與法治學科強烈的時代性。引導學生做一個社會人,從而能學中用,用中學。
問題(8)(9)(10)針對學生學習的心態、學科預期所作的調查。超過80%的學生認為本學科課業負擔最輕,能迅速提高成績,給自己增加自信,并且能全面鍛煉自己的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道德與法治學科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只要學生態度端正,認真踏實的付出,成績一定會有很大提高,這讓那些學習基礎不太好的學生找到了提高成績的切入點,是讓他們覺得學習思品課回報率高的重要原因。
讓學生樂學、會學是需要老師下一番功夫的。開卷考試,很大程度上對老師的引領作用要求更高,全面而有技巧的方法指導是學生越學越輕松的關鍵。老師走入題海,精選精練。改變大量機械、重復性訓練模式,建立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情景聯系,注重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同時教師在平日的練習和模擬中應該注重題目的創新,精心選取材料、編制問題,題型設計更加多樣花和科學化。例如,圖表題、漫畫題、辨析題等可適當引入,在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有效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老師是承載一個學科的核心,一個學科所展現的魅力,很大程度上要由老師來完成。所以,對老師的要求將越來越高。那不僅僅是一碗水和一桶水的關系了,而更像是雨滴與海洋的關系。如何讓我們沐浴在知識的海洋中,開拓出師生共學的新天地,將是我們永遠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