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杰 張爭光 程建麗
摘 要:針對園林專業和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的特點,以結合培養應用性人才教學實際,分析了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理論與實踐課時安排不當﹑課程結構與體系不合理﹑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陳舊以及教學空間的局限等,并提出了教學改革的措施,取得了一定教學效果,提升了教學質量。
關鍵詞: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24-0120-3
Abstract: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arden specialty and course,a guiding ideology of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is maded and a reform measure on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including inappropriate arrangement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lass hours,unreasonableness of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the system,the old of teaching principle and? method,and classroom space for teaching limitation have been achieved,and promot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Garden plants pests control;Course;Teaching;Reform
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是高等農林院校園林類專業課程之一。該課程既介紹了園林植物的重要蟲害﹑病害的癥狀及危害情況,又介紹了害蟲﹑病原物的形態特征﹑發生規律及防控方法等知識,具有知識涵蓋面廣﹑實踐性和應用性強等特點[1-2],對學生掌握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的基本知識及園林植物重要病蟲害的防治對策,提高解決園林植物生產中植保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人才的需求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反映到目前高校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教學及其實踐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很多原有的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的教學思想﹑目標﹑任務等已難以滿足學生的需求。為此,筆者結合井岡山大學的實際情況,針對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的特殊性,對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的教學改革及采取的措施做出一些探索。
1 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總課時偏少,理論與實踐課時安排不當 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是一門應用性、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課程,但在具體的教學中,理論課和實踐課總課時安排為48學時,其中理論課32學時,實踐課16學時。而由于園林植物種類繁多,病蟲害也不計其數,每年防治難度也逐年在增加,因此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能真正做到熟練掌握和解決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問題,安排48個學時顯然是不夠的。
1.2 課程結構與體系不合理 傳統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結構與體系相對單一,知識結構不健全,其教學也沒有根據專業和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的特點,以“精簡﹑高效”的原則構建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知識體系,以便學生選擇性和自主性學習,體現分級教學思想,而不是不分專業﹑不分學生能力大小同等對待[2]。
1.3 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陳舊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一直都是作為“副課”地位存在教學中的,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這種思想都是根深蒂固的,使學生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園林設計等主要課程上。由于教師長期受到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教學方法目前仍是以教師為中心,“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3-4],觀念陳舊,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逐漸喪失。
1.4 教學空間的局限 傳統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教學局限于學校和課堂,老師在講臺上講解,學生坐在下面聽課,封閉式的教學環境,傳授式的獲取知識,這是課堂授課模式的典型特點[5]。但這樣的教學方式把學生限制在學校或教室這一狹小的天地內,使之不能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社會性發展的目標得不到落實,即不利于學生創造力的發展,也不利于教師教學質量的提升。
2 教學改革方案
2.1 適當增加實踐教學學時 根據我國高等教育專業設置,結合井岡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園林專業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該課程在增加總課時學時,還應該在教學計劃中增加實踐教學的學時。將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課時調整為各30學時,通過增加總課時學時和實踐性教學中的學時比例,來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與能力相結合”,進而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 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結構與體系 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的授課對象為園林專業學生,由于教學時數有限,因而根據實際情況,將其分為總論和各論2個部分。總論由3個教學模塊構成,各論由6個教學模塊組成,各模塊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系,組成1個有機的整體。根據本專業和學生的情況,打破課程之間的界限,對課程內容和體系進行了重新整合和構建,可以在很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6]。同時,通過模塊化教學,引導學生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2.3 更新教學理念和創新教學方式 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教學應該由“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采用探究式﹑討論式﹑啟發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和多樣性的教學策略。強化學生的主體性和互動性。如講授昆蟲對人類危害時,先引入5min的天牛危害成材樹木的視頻,接著提出問題“天牛為什么會暴發成災”,我們應該如何應對等問題,讓學生思考進而得出結論。再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指定園林植物科類﹑種類范圍、調查地點,給學生布置病蟲害調查任務,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或實踐課時間在指定范圍內進行調查,觀察病蟲危害情況,并隨時采集病蟲標本,隨時進行病蟲害防治,課程結束后前完成病蟲害普查報告,目的是訓練學生對病蟲害的觀察、診斷能力,病原鑒定能力和常見病蟲害的防治能力[7]。這樣教師不斷地教會學生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的方法,掌握獲得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知識,提升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的能力。通過創新教學方式,不但彌補了教學時數不足的缺陷,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2.4 拓展教學空間 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教學空間的拓展主要有2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學資源的拓展,主要以教學網站,精品課程以及學生的興趣小組等形式體現,將現代網絡技術運用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中,將可拓展教學空間;另一方面是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該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教學空間應該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教師應積極利用校內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拓展教學空間,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8]。
3 教學改革效果
3.1 加強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 通過對園林植物病蟲害理論和實踐學時的調整,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了加強,原來不知道或者不熟悉的實驗操作技能,現在基本上能熟練地掌握。例如,教師充分利用不同季節﹑不同氣候﹑不同溫濕度等時機帶領學生到校園周邊的林地﹑行道樹﹑公園和植物園等地觀看并采集標本,拓寬了學生的園林植物病蟲害實踐知識,增強了他們的實踐能力[9-10];再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在當地園林苗圃進行病蟲害調查并進行防治,開闊了學生視野,增加了總課時量和實踐教學學時,不但可以豐富實踐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動手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3.2 拓寬了學生知識面,健全了知識結構 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體系科學合理的構建,對培養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綜合素質人才具有重要意義。以往學生都必須按照全國的統一要求進行學習,現在構建了科學合理的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模塊,學生在完成規定的必修課程之后,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選擇性的自主學習。這樣不但可以拓寬學生自己的知識面,還健全了學生自己的知識結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3 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課堂組織形式應該自主化,要為學生多創造一點思考的情境,多一點操作機會,多一點活動余地,多一點自我表現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悅感[11]。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引導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自主學習,創造民主的學習氣氛。而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還在于教師通過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去激發學生的求知欲[12]。只有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樹立自主學習精神,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因此,更新教學理念和創新教學方式,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4 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只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變厭學為樂學。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情景交融,對知識的理解記憶更為深刻[13]。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教學資源的拓展、延伸,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觀察和采集病蟲害標本,把校園、植物園乃至大自然變作教學的課堂。再如,教師可以運用現代網絡教學手段拓寬自己的教學資源,讓學生資源共享。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豐富教學資源,提升教學質量。
4 結語
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是面向園林專業本科生開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授課對象普遍不具備生物專業知識,給教師教學帶來了一定的挑戰。要根據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盡最大努力科學合理地安排理論與實踐的課時﹑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知識體系﹑更新教學理念和方式以及營造教學空間等,聯系生產實踐,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朱麗梅.《園藝植物保護》教學改革的思考[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2005,21(2):98-100.
[2]馬建,徐昭煥,向妙蓮,等.園藝植物保護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24):128-129.
[3]胡文杰,肖翰希,張爭光,等.“以生為本”的理念在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教學中的應用[J].高教學刊,2016(15):65-66.
[4]張世澤,劉同先,花蕾.教學創新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在植物保護學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上旬,2013(S2):317-318.
[5]許益笑,鄭綠珍,宋張娟,等.案例式教學法在病理生理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3,29(10):1901.
[6]王志敏,劉云翔.模塊化教學方法在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的探索與實施[J].大學教育,2016(8):124-126.
[7]齊慧霞.提高園林植物保護學教學質量的探索與實踐[J].河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1,15(1):49-51.
[8]楊藝,雍琴,晏力.快速高效建設優質網絡教學資源[J].中國遠程教育,2005(11S):46-48.
[9]高穎.加強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課程實踐教學的研究[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1,13(3):60-61.
[10]張紅玉.“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實踐教學的改革探討[J].中國林業教育,2009(3):72-74.
[11]王賢敏,吳柯.淺談自主創新與實踐教學模式與成效[J].教育教學論壇,2017(45):117-118.
[12]任相花,江云霞.論如何培養和提高在校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28(7):48-49.
[13]楊紅玲,孫云章,陳政強.免疫學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幾點體會[J].衛生職業教育,2010(1):77-78.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