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玲
【摘要】目的 探究和分析運動護理程序在腦血栓后自理缺乏患者中的臨床作用。方法 選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到我院進行診治的腦血栓后自理缺陷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運動護理程序,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運動功能和焦慮評分。結果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運動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在兩組患者的日生活能力和運動功能評分方面,觀察組的評分明顯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前,兩組患者在焦慮評分方面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焦慮評分顯著低于比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運動護理程序應用到腦血栓后自理缺陷患者的護理當中,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運動功能,減輕和消除患者的焦慮情緒,具有顯著的臨床推廣意義與價值。
【關鍵詞】腦血栓;自理缺陷;運動護理程序;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6..02
腦血栓指的是由血液循環不暢引起的一種臨床上常見的多發于中老年人身上的腦血管疾病,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影響與威脅;腦血栓的病死率和致殘率很高,在幸存者中,超過3/4的患者留有各種殘疾,其中就包括自理缺陷,自理缺陷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1]。為了改善腦血栓后自理缺陷患者的自理能力,本文對本院收治的50例腦血栓后自理缺陷患者實施運動護理程序的效果進行簡要的分析與觀察。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到我院進行診治的腦血栓后自理缺陷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5例。其中,對照組男14例,女11例,年齡57~84歲,平均(70.64±6.65)歲;觀察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55~85歲,平均(70.77±6.94)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對照組的25例患者施以常規護理,在患者入院以后,護理人員要遵醫囑按時按量指導患者服用藥物,了解和觀察患者的病情恢復狀況,實施常規健康宣教,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進行常規干預,讓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
1.2.2 觀察組
觀察組的25例患者在對照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運動護理程序干預,具體的運動護理程序內容如下所示:
1.2.2.1心理護理干預
腦血栓的發病比較急驟,臨床上目前沒有特效藥物和方法進行腦血栓的治療,因此腦血栓的預后效果比較差,對于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患者而言,在這樣的疾病打擊和現實情況下,患者會產生焦慮、恐懼、抑郁、悲觀等各種不良心理狀態和負面情緒,甚至出現拒絕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護理的情況,對患者的病情康復造成嚴重影響。因此,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的心理狀態和情緒進行評估,針對患者的具體心理狀態和情緒實施個體化的心理護理干預和疏導,用簡潔明了、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耐心的講解腦血栓疾病的相關知識,并告知患者腦血栓后病情康復治療護理中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增強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的認知度和了解度,緩解和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與情緒的同時,增強患者戰勝病魔的自信心和治療護理的依從性與配合度。
1.2.2.2康復訓練指導
對于腦血栓后自理缺陷患者而言,實施康復訓練內容必不可少,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以后,先詳細評估患者的具體病情狀況,并根據評估結果對患者每天的康復訓練內容進行指導。具體的康復訓練的內容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在上肢訓練方面,讓患者每天進行手臂的抬起放下動作進行練習,對患者的手臂進行按摩,讓患者的手指進行展開并握拳練習,促進患者手臂和手指的血液與淋巴循環;第二,在坐姿訓練方面,讓患者每天按照正確坐姿進行半小時坐姿訓練;第三,在站位訓練方面,護理人員要幫助患者分開雙腿,讓患者上肢自然下垂,患肢盡量進行運動;最后是步行訓練,先讓患者在護理人員或者家屬的幫助下進行行走練習,然后讓患者開始拄拐行走,再進展到獨立行走,在患者進行步行訓練中,一定要確保患者的安全,避免患者出現摔傷等情況加重患者的病情[2]。
1.3 觀察指標
對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運動功能評分和焦慮情緒進行評估,其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好,運動功能評分越高,運動功能越好;焦慮評分越高,焦慮情緒越嚴重[3]。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的自理能力情況
護理前,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的在日常生活能力和運動功能方面的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為(53.73±14.52),運動功能評分為(54.74±25.36)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41.28±8.39)分的日常生活能力和(36.47±22.98)分的運動功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的焦慮評分情況
護理前,兩組患者在焦慮評分方面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焦慮評分顯著低于比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從上述結果當中可以明顯的看出,與對照組患者的常規護理相比,觀察組患者經過運動護理程序護理后,患者的焦慮評分明顯降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和運動功能評分得到顯著提高和改善,與同類研究中的相關研究結果高度一致。
總而言之,將運動護理程序應用到腦血栓后自理缺陷患者的護理當中,能夠明顯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運動功能,減輕和消除患者的焦慮情緒,具有顯著的臨床推廣意義與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 莉.腦血栓后自理缺陷患者實施運動護理的療效評價[J].醫藥前沿,2016,6(25):292-293.
[2] 程夢迪.運用護理程序對腦梗后自理缺陷患者的護理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62):242-242.
[3] 李美玲,薛 玲.對腦血栓后自理缺陷患者采取活動護理程序方式的臨床意義[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20):193-194.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