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長春

【摘要】目的 觀察急診干預對橈骨遠端骨折腕部功能的影響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5年10月~2018年1月收治的60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做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30例及對照組30例,觀察組在入院后6 h內完成急診干預手術治療,對照組則在腫脹消退后再行手術治療。結果 觀察組在外觀無畸形率,疼痛評分、上肢功能Quick-DASH評分等指標方面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 針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在入院后立即進行急診手術干預,可減輕疼痛、促進腕部功能的恢復,且降低畸形率,效果理想,值得推廣。
【關鍵詞】橈骨遠端骨折;急診干預;腕部功能;影響效果
【中圖分類號】R6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6..01
橈骨遠端骨折是一種臨床中十分常見的骨折類型,多發生于老年人群,摔倒和跌傷是常見原因[1],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明顯發展,汽車數量的明顯增加、工業化的進程,使得因交通事故、工傷等造成的橈骨遠端骨折的發生率較以往明顯升高[2]。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方法較多,如手術、內固定及綜合治療手段等,而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其治療方法也隨之更新和增多,效果也明顯提高。但針對橈骨遠端骨折,是否在骨折后即給予急診干預手術,仍存在一定的爭議。本研究即觀察了急診干預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腕部功能的影響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0月~2018年1月吉林省遼源市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職工總醫院收治的60例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做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2組,每組30例,觀察組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29~66歲,平均(45.9±3.2)歲,部位:左側18例,右側12例;對照組中男13例,女17例,年齡27~65歲,平均(45.6±3.6)歲,部位:左側19例,右側11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部位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①年齡18~70周歲,男女不限。②符合“橈骨遠端骨折”的診斷標準,且患肢無手術史者。③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及研究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①年齡<10周歲,或>70周歲。②不符合“橈骨遠端骨折”的診斷標準者。③患肢曾行手術治療者,有手術禁忌癥者。④未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及研究知情同意書者。
1.4 統計學方法
選擇SPSS 17.0統計學軟件,采用t檢驗、x2檢驗,以P<0.05認為有統計學差異。
1.5 治療
1.5.1 觀察組
在骨折后6 h內實施急診干預手術,患肢取仰臥位,經臂叢麻醉后上肢呈外展位,常規消毒、鋪無菌洞巾,在橈骨掌側、橈側做長約4~6 cm的縱形切口,切開筋膜,分離橈側腕屈肌和掌長肌,再鈍性分離肌肉、軟組織等,顯露骨折端,清除血腫后游離骨折端解剖標志線,整復骨折。再給予復位,放置鎖定T形板固定,注意保持骨折解剖力線和腕部的穩定性。在C型臂透視下可見復位滿意后,沖洗、縫合切口。
1.5.2 擇期手術組
在患者入院后,采用保守方法進行治療,待消腫后,再行外科手術治療,治療方法同觀察組。
2 結 果
2.1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外觀無畸形率,疼痛評分(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法進行評定),上肢功能 Quick-DASH評分等指標。
2.2 結果
兩組患者腕部功能指標比較,見表1。
3 討 論
橈骨遠端骨折的病因以外傷為主,發病機制則較為復雜,發生后可給患者的肢體功能造成影響,其生活質量也隨之下降[3],因此需要給予積極的治療。其治療方法包括保守治療、手術治療等兩大類,其中后者是主要的治療方式,但在何時給予患者以手術治療,目前仍存在一定的爭議。本研究結果表明,在骨折后6 h內即開展急診手術干預,與傳統的等待消腫后再行手術治療比較,不僅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同時又可促進患者患肢功能的恢復,同時其外觀無畸形率更高,綜合效果理想,故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楊傲飛,鄒 季,何承建.外固定支架結合小夾板固定分階段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療效[J].骨科,2018,9(4):279-283.
[2] 郭 偉.急診干預橈骨遠端骨折對患者近遠期腕部功能的改善效果[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8,20(5):50-52.
[3] 趙愛軍.探究急診選擇性重復整復在橈骨遠端骨折治療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78):28-29.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