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霞
摘 要: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轉變和更新速度加快,對技術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的教師是培養人才的基礎。現代教學的挑戰和機遇并存,給高職院校的教師造成了很大的壓力,職業倦怠現象在高職教育中顯得尤其普遍,為有效提升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必須了解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原因,并針對問題做出緩解教師職業倦怠的調整方案,希望對高職院校緩解教師職業倦怠有所幫助。
關鍵詞: 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
高職院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期也同樣面臨了重大的挑戰。我國經濟的建設發展與高職生的在各行各業的積極艱苦奮斗緊密相連。高職院校的教師為我國技術型人才的培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面臨社會轉型對人才的需求改變,高職教育改革的推行,高職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難免出現職業倦怠,因此要從各方面分析高職教師職業倦怠的原因。
一、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原因分析
(一)社會對高職教師職業認可度不高
高職院校與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它旨在培養技術性人才為主,對中等基礎知識也有一定的要求。從我國社會長期發展以來來看,對于高等知識分子的比較敬畏,而職業院校的學生和教師比較漠視。很多學生在學習基礎高等課程比較吃力,進而選擇了學習專業教育。就日照高職院校而言,大多是初高中畢業的學生來這里學習專業技術。社會對于高職教師職業的不看重,致使高職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對自身工作不能很好的定位,在教學中也只是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不能將所有的激情投入到職業教育中。辛苦教學卻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和職業的成就感,長此以往,高職教師就會產生職業倦怠,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學工作,教學積極性不高,影響我國職業教育的長遠發展。
(二)缺乏規范的高職教師管理體系
高職教師也是社會職業形式,教師在學習的教學工作就如同正常的企業單位一樣。因此高職院校對于教師的綜合管理也是影響教師職業積極性的關鍵因素。就目前的高職院校而言,很多教師在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后得不到相匹配的分配結果。我國高職院校的發展歷史不長,對于院校的管理體系還沒有形成規范化和體系化的模式,在日照高職院校的發展里,很多教師的行政調動都基本取決于上層領導的安排,教師的民主意見參考價值不大;對于高職教師的正常晉升機制,學校也很少明確的執行,導致一些教師辛勤教學得不到提拔的機會,使學校的教師管理體系的可信度降低,老師很容易產生厭煩情緒,更不會在教學上充分發揮教學才能,最終產生職業倦怠,影響高職教學發展。
(三)家庭和學校雙重壓力
高職教育要順應時代的發展也提出了高職教育改革發展。這對高職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勢下的高職教育也面臨著轉型的問題,傳統的固定模式和單一的專業授課已經不能滿足現在市場對高職學生的多樣化需求。高職教育已經進入內涵式的發展階段。這時需要教師對專業知識重新結合市場需求來調整教學內容,注重培養多功能、實用性強的專業技術性人才。老師不但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掌握網絡化教學,還要引入不同的情境教學。案例教學法等來培養高職院校的學生。這無疑給高職教師的教學增添了無形的壓力。加之社會對于教師職業的看輕,高職教師的薪資待遇并不高,教師在家庭方面也面臨著巨大的生活壓力。教師的工作不能夠帶給教師工作的滿足感,不能夠負擔起生活,還要面臨繁重的教學任務,教師的職業倦怠就會很快產生,不利于高職教師和院校學生的發展。
二、緩解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對策分析
(一)提高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地位和職業地位
高職院校及教師職業一直不被社會大眾看重,影響高職教師教學工作積極性,造成教師職業倦怠現象。因此國家要從宏觀上重視高職教育和高職教師,努力提升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地位和職業地位。在職業教育中,日照高職院校可以采取表彰和嘉獎教學出色的教師,給予開展優秀教師評選活動。有效促進教師的崗位上積極奉獻,發揮教師先鋒模范作用。同時,通過活動評選和教師表彰,為教師職業提供相應的政策傾斜支持,提高社會對高職教師的認可,同時也要提高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逐漸轉變人們輕視職業教育的觀點;增加高職教師的職業薪資,讓更多有才能的人選擇投身到職業教育中,教師職業的社會認可度得以提升,這樣能有效擴大高職教師的專業師資團隊,還能增加高職教師的工作動力,有效的緩解職業倦怠現象。
(二)建立完善的高職院校教師管理體制
國家近幾年提出的深化教學改革,加強并完善高職教育教師管理體制。但在高校的具體實施中缺乏相關正式管理機制,對于高職教師的職業晉升,各大高校仍處于模糊和不明確階段。對于高職院校教師的管理制度也沒有具體的法規作為參照,導致高職院校的改革仍然存在諸多的問題。對于高職教師教學水平的獎勵機制也不夠明確。
由于傳統教學評價都是側重于學生考試分數的高低,這并不能看出老師的教學效果。為了追求分數,教師過于看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忽略了專業實踐訓練。為此,在高職教育改革背景下,要改革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開展科學全面的教學評價工作。在全新的教學評價體系下,應該是對教師各個方面的單獨評價。對于得到的教學評價結果,要及時的加強弱勢環節的學習。教學評價體系是針對教師和學生的。這樣教師也能從學生的評價中知道自己教學環節的問題,減少職業倦怠現象,積極從中做出改變和更適宜學生專業課程的學習,進一步提高高中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
進一步完善高職院校教師職業的管理制度,促進高職教育教師管理模式在實行規范化、體系化后的管理體系更加優化與完善;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形成體系化、明確化的教學過程,有利于高職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日照高職院校更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嚴格按照院校的教職管理章程來進行,增加教師晉升評選的透明度,讓教師的日常管理納入學校綜合考察范圍,對于教學工作出色的老師給予提拔和褒獎,決不允許在教師的職業競爭中出現不正常的晉升。有了公開透明的高職教師管理體制,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會積極創新課堂,減少職業倦怠。
(三)提升教師綜合教學能力,增強心理素質
隨著科技發達與互聯網的發展,許多學校的教學環境已得到大大的提升,高職學校對學生的教育教學方法也應該不斷的與時俱進。如何改善并且創新教學形式使其適應新時代國民教育對學生的素質要求,是老師們在新型環境下需要考慮的。在新的時代,高職教師要積極適應現代教學模式,引入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提升自己綜合教學能力。多媒體技術教學是現代常見的教學方式,高職教師應該針對不同的專業課程,用圖片、音頻和短視頻等形式制作豐富多樣的課件,賦予教材內容文字生動的意象,牢牢抓住學生的眼球,用多媒體這個媒介貫通學生與老師。創建全新的媒體課堂,開拓學生的視野;教師這個職業的工作本身就是重復教學,但教師所面對的學生不一樣,就應該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調節自身,保持自身心理健康,在課余時間放松自己,緩解工作壓力。
三、結束語
通過對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存在問題的分析,教師產生職業倦怠在所難免;但社會及高職院校自身很少做出緩解高職教師職業倦怠的調整是導致教師倦怠的直接原因,為此,要增加高職教師的福利待遇,提高高職院校教師的社會地位和職業地位;院校要逐步建立完善的高職院校教師管理體制,為教師的職業晉升提供公開公正的標準;此外,高職教師也要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寶玉,朱曉菊.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及對策研究[J].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17,32(03).
[2]陸玉霞.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的影響因素及緩解對策[J].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0(04).
[3]郝立寧,王燕,張光,胡文娟,李長征.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的表現形式及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6,2(12).
[4]羅藝婷.淺談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的表現與改善對策[J].科技經濟導刊,2016(13).
[5]杜志琴.高職院校青年教師職業倦怠成因及對策研究[J].領導科學論壇,2015(19).
[6]陳燕,夏存霞,曹將棟.高職院校教師職業倦怠現狀及緩解策略研究[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4(01).
[7]巢海鯨.高職院校青年教師職業倦怠成因及對策初探[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