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海東
(安徽省蕪湖市三汊河初中,安徽 蕪湖)
2017年8月15日—21日,我有幸隨蕪湖市鳩江區骨干教師高級研修班的教師培訓團隊一起赴上海參加骨干教師專題研討活動。研修活動中聆聽了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所作的報告《“對分課堂”的智慧》,深受啟發。
“對分課堂”是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博士、復旦大學心理系博導張學新教授基于認知心理學原理于2014年提出的一種原創性的課堂教學新模式,它的核心思想是分配約一半課堂時間給教師講授,另一半給學生討論,并把講授和討論時間隔開,讓學生在課后有一定時間自主安排學習,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
對分課堂把教學在時間上分成三部分:講授(Presentation)、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討論(Discussion),也稱 PAD 課堂。對分課堂模式下,教師讓出部分課堂時間,交給學生掌控,形成師生“對分”課堂的局面,有效提升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度與學習積極性。
對分課堂自2014年開始推廣后,在國內受到廣泛關注,迅速得到眾多一線教師的實踐,不少教師認為對分課堂可能給傳統課堂帶來深刻變革。
教學設計主要分為以下幾點:①因講授時間縮短了一半,故上課時只講授重點內容,學生課后自己閱讀教材,完成作業或寫出讀書筆記。根據教材綱要對課本的重要概念和問題進行復習。下次上課前用約一半時間進行交流討論,后面的時間教師講授下一節內容。課后收上作業進行評分,作業的目的是督促學生復習,掌握基本的概念和性質定理等,為能夠進行深刻和有意義的交流討論作準備。作業中要寫出自己理解的內容,自己困惑所在,以及那些需要提供幫助的內容。作業的形式可以多樣化,不拘泥于形式。②討論內容和意義,回顧重要概念和定理,表達自己的見解,相互交流,相互挑戰,共同學習,突破難點,分享智慧,鍛煉提高。③分組方法,教師隨機進行分組,每組成員4~6人,組長輪流擔當。④考核方式,平時作業權重為50分,根據作業的次數設置分值,期末考試閉卷50分。⑤學生反饋,按照這種教學模式完成兩周教學任務后,以無記名方式進行表決,超過85%的學生選擇繼續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
實施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后,學生的課堂表現與傳統課堂相比有了明顯變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主動參與課堂的意愿增強。上課時,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前提下,帶著作業到課堂上進行討論。在討論中不僅積極參與小組討論,而且在小組總結中也會針對一些問題積極發言。例如,我在執教人教版數學11.3《多邊形及其內角和》時,其中一個小組提出,多邊形的內角和是怎樣的?另一小組的同學主動應答:多邊形的內角和是由多邊形的邊數決定的,與多邊形的形狀大小無關。第三個同學則補充道:多邊形的內角和可以在三角形內角和公式的基礎上延伸得來。無疑,在這樣的交流討論中,易于集思廣益,形成智慧的火花。
2.作業認真,有梯度、拓展延伸性問題明顯增多。學生認真閱讀教材,完成讀書筆記。作業中有對教材內容的拓展和深度思考,如我在執教人教版數學13.3《等腰三角形》時,有同學在仔細研讀教材后,課堂上發出這樣的疑問:本章第一節學習的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是不是可以作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來使用呢?作為老師,乍一聽,我一時也沒聽明白。該同學娓娓道來:線段垂直平分線上的點到這條線段兩個端點的距離相等,那這兩條相等的線段與原來線段圍成的三角形不就是等腰三角形嗎?我明白他的表達意思后,非常驚訝。驚訝于學生對前后知識的遷移,驚訝于學生思維的活躍。通過前后作業情況對比,發現學生提出的問題變得更有新意、思考更有深度。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亦是教學改革的實踐者,所以任何教學模式的改革對教師而言都是一次挑戰。對分課堂對初中數學教師的挑戰是:①要簡化和明晰課程內容結構,因為只有約1/2的講授時間,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重新審視教學大綱,簡化教學內容,突出重難點。②提高專業素養和關注科研前沿。教師欲有效地引導學生了解前沿知識,就必須要求自己豐富專業知識和實時了解數學學科領域的最新進展。③精心組織課堂,高效的教學必須依靠教師對教學的精心準備。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如何分配每一堂課的討論時間,如何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如何引導學生討論,這些都會影響教學效果。
教師教學是在實踐中探索、探索中提升的過程。隨著廣大數學教師的實踐和努力,在對分課堂中出現的問題會逐步得到解決,使其成為改變當前教育困境的一種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