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仙
(江蘇省海州高級中學,江蘇 連云港)
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日益提升,培養優秀的計算機人才已成為國家重點關注的內容之一。本文通過對教學當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歸納和總結,研究提升高中計算機教學水平的具體方法,提高計算機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綜合素質。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普及,也使得計算機知識日益更新,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高中計算機教學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此,通過開發校本課程,改變高中計算機的教學模式,已是當下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
根據計算機課程自身的性質和特點,以及校本課程的開發要求得出高中計算機課程開發校本教材的原則,包括補充性原則和可操作性原則。
第一,補充性原則。高中計算機校本教材開發應該在國家與地方對計算機課程計劃的框架基礎上掌握學生的興趣愛好,將學校的教學資源優勢有效地發揮出來,對地方與國家高中計算機課程起到一定的補充作用,這才是高中計算機開發校本教材的真正意義。
第二,可操作性原則。在開發和編寫高中計算機校本教學的過程中,與校園內已有的教學資源相結合,并結合計算機課程的特點以及便捷的有利條件,可做到為教師教學、學生選課提供有效的途徑,為學生和教師提供總結學習計算機知識的平臺,保障學生能在高中計算機的校本課堂上更扎實地學到計算機知識。
高中是學生重要的學習階段,因此,教師應該選擇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不同類型的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了提升學生學習計算機的積極性,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好的手段,如果一個人對某物產生了一定的好奇心,激發了這個人的興趣,這樣才能將其思維啟動,使他能夠主動去解決問題,全身心地投入到這件事中。尤其是高中學習階段的學生,由于平時學習的科目較多,大多時間都是在學習,很少接觸一些有樂趣的事情,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要的任務是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夠在輕松的狀態下學習到知識。在開發校本教材前首先應從學生自身特點出發,通過實踐方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可運用適當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實踐并積極地解決問題。例如,教師在講課前播放一段幾分鐘的小視頻,在播放完視頻后可以問學生幾個問題:(1)小視頻好不好看?(2)哪位同學能做出來這樣的小視頻?(3)大家想不想做出這么美的視頻?讓學生帶著渴望去學習,學生的注意力才會更加集中。教師也可以通過任務和例題的形式設計教學內容,使得教學更具有興趣性、實用性和接受性,促使校本教材符合學生自身的需求,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計算機學科是將知識進行探究和整合,將應用作為基本理念,通過學習、復習以及學習基本的計算機技術知識解決日常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例如:在學習Excel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通過處理表格,應用函數、生成圖像、擬合曲線、分析數據等方面將Excel的運用方法有效地展示出來,進而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印象,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通過不同類型的相關專題深入探討和研究,學生在運用、學習計算機知識以及解決相關問題時,可自身經歷一些實踐和探究,將相關知識的科學性進行領悟,進而能夠在研究計算機應用能力和計算機基本方法等方面給予學生初步的訓練和指導,為下一步教學做鋪墊。
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與教材知識銜接,在課堂上應以教材為基礎創新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筆者認為,真正的與教材銜接首先應該讓學生實踐,先找到相關軟件的對應知識,之后教師布置一些基本任務讓學生練習一些基本操作,例如在學習二維表的時候,首先讓學生初步認識二維表,其次再將自有表格加入到數據庫之中,了解表在發生性質時的意義,再次,進行查閱,能將單調的表格設計成為豐富多彩的表格,之后通過程序設計,形成自動生成的功能,運用這樣的方式能夠比之前的傳統手工操作的方式更加快捷。最后將程序的單調運行結果和復雜的過程設計成為方便、美觀的表單。
開發校本教材是一項與時俱進、開拓學生思維的項目,符合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因此,教師應該借助學校的教學資源,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探究出適當的教學方法,進而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計算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