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恰
(淮北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安徽 淮北)
教育生態學作為一種新興內容,能夠解決英語教學過程中的抽象問題,生態學觀念是在19世紀的時候提出的,它被提出以后一直與其他學科交叉發展,后來逐漸被人們所應用,在20世紀時,生態學與社會學相結合,逐漸產生了教育生態學、生態哲學以及法律生態學等,教育生態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它打破了陳舊的條例,改變了單一的教學內容,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教育生態學在我們的教育事業上作出了巨大貢獻。
教育生態學是一門新型的交叉學科,它包含了各種教育內容,不僅包含課堂教學內容,還包含教學研究,教育生態學的運用主要體現在生態學理論以及方法研究。
生態這個詞是按照海克爾說法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的理念,所說的是一個有機體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它主要研究的核心內容是有機體和周圍環境之間的規律。教育生態學則是使用生態學的原理以及方法,將教育同社會與自然相結合,進行有機教學的原理,這種方法能夠將教學規律以及教學體制相結合,并且能夠起到優化的作用,這就是教育生態學的定義以及基本原理[1]。
教育生態學的原理是生態學,標準是教育和自然環境以及社會關系處理,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廣義的課堂,一方面是狹義的課堂,廣義的課堂指的就是任何可以進行教育的場所,比如在學校里,老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教育,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學習,在家庭中,父母可以對孩子進行教育,包括兄弟姐妹,在社會中,每個人都能夠對別人進行啟迪,這就是廣義的課堂,而狹義的課堂,指的則是學校課堂這一固定場所,指的是一個特定場所,一個特定的教學內容,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課堂生態本就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它和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具體的。
教育生態學是以課堂生態為主體的,它包含兩個方面,即老師和學生,這個主體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因為老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老師和學生在教學課堂中,都是教學主體,是獨立存在的,但是他們不是以自己本身意志發展的,而是圍繞著學習這一核心內容進行發展的,因此,以此來看,教學生態的構成有三個方面,即教師、學生和學習目標,任何一個單方面要素都無法構成教育生態學,必須由三方面系統、全面、綜合地構成才可以[2]。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的設定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教學目標沒有設定好,導致在授課過程中出現狀況,雖然我國各層次的英語教學都是嚴格按照規定進行的,但是不可避免地還是會出現一些問題,我國的英語教學的美好愿景是要讓學生擁有綜合性的英語能力,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夠和別人無障礙地交流,并且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是我們在英語教學中的終極目標,但是實際上,就目前來說,我們的英語教學還沒有達到這個目標,甚至可以說,有些時候是相差很遠的,這就導致我們的教學目標脫離了現實,所以教學目標缺乏合理性是英語教學中存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3]。
其實,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才應該占據主體地位,學生是課堂教育的主體,雖然近些年來,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地上升,但是,學生應是主體地位的思想還沒有得到完全貫徹,很多學生都無法轉變自己的思想,他們還沉浸在過去傳統課堂的教學方式中,學習更多的是依賴于老師,一味地等待老師去教授知識點,這種思想嚴重制約了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并且在無形當中強化了老師的地位,這樣會造成師生之間的思想鴻溝不斷加深。這樣的課堂很容易造成學生的從眾心理,所謂從眾心理就是學生不去表達自己的想法,跟隨別人的或是老師的意見,不去思考,這樣會造成學生的課堂活動參與性不高,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非常普遍的課堂現象[4]。
教師要透徹地理解培養學生綜合英語能力的涵義,絕對不能讓學生為了考試而學習,學習是為了未來,不是為了應試,所以,在培養學生時,一定要客觀地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去培養學生的英語意識,這就需要我們明確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我們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制訂出真正符合本校學生的教學方案[5]。
教師要合理轉變自己的角色,加強自己的理論學習,要適當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了解什么是生態課堂,了解生態課堂的內在要求,結合實際,將生態理念真正融入教學當中,以教育生態學的視角來進行課堂教學,充分、具體地進行課堂教學。
現代教學不斷優化,教師角色也在不斷轉變,所以學生自己的思想也要進行轉變,打破傳統思想壁壘,要意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在學習過程中要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需要,主動地傳達給教師,為自己爭取學習的機會,不能一味地依賴老師,要和老師平等地對話,發揮自己的主體意識,實現學生和老師的和諧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