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琴
(海南省東方市東方中學,海南 東方)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考升學壓力的不斷增大,教育界很多學者都在呼吁實行高考制度改革,伴隨著高考新方案的出臺,歷史科目成了學生自選科目之一,其課堂教學質量對學生的高考成績有著一定的影響。如何根據高考新方案對歷史課堂教學進行必要的改革以更加適應高考是很多高中歷史教學工作者所關注的問題。下面編者根據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就此展開了一些探討,并提出了一些建議與策略,以期為相關教學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借鑒與幫助。
從現階段我國高中歷史教學的整體情況來看,很多教師迫于高考的壓力依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不僅單一而且古板,甚至很多知識內容都需要學生進行死記硬背來完成,不僅嚴重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存在與新高考方案嚴重脫軌的現象。例如,教師本應該是課堂學習的組織者,而學生才應該是課堂學習的主體以及課堂的中心,實際上很多教師在教學中將自己當作課堂教學的中心,對學生則采取“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進而使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知識,這種現象的存在違背了新高考方案中的教學理念,也不利于新高考方案的進一步實施。
由于高中學業壓力所致,另外高考在學生的個人生涯中所占位置尤其重要,很多學生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成績往往選擇“埋頭苦干”。這樣一來,學生中間便充滿了濃濃的“應試”味道。歷史其實是一門非常有趣的學科,其內容本身具備一定的故事性、啟發性等特點,學生本應該在一種愉悅、輕松的氛圍中學習。但是,為了應付考試,很多學生選擇“埋頭苦讀”“死記硬背”等方式。除此之外,課前預習以及課后復習的習慣對于學生的歷史成績有著很好的提升作用,但是很多學生在這方面的自覺性有待提升。高中學生本身所需掌握的知識量非常大,學習方式與習慣不當很容易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進而影響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想要優化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首先就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并根據教學目標去一步步實施。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應該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制訂出針對性的分層教學措施。如此一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可以獲得必要的知識儲備,同時還能夠使自身在認知、情感以及思想方面有所提升。高中歷史的教學內容是對中外歷史的框架性總結,讀史可以使人明智,學生在學習中不能僅僅通過記憶的方式來獲取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應該根據歷史知識對照我們的現實社會,運用歷史觀去評判歷史人物以及事件,然后對當下的某些事情進行必要的評判,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同時也有利于完成教學目標。
科學的教學方法是提升學生學習成績的有效方式,同時也是新高考方案下優化歷史教學的關鍵環節。教師應該轉變之前的傳統教學觀念,積極引進更加高效的教學方法,以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例如,教師可以采取分組合作的教學方式,給不同的小組制定合適的學習任務,然后充分發揮其主動性以完成學習目標,這樣會加深學生的思考深度,也能提升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程度。另外,游戲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都可以極大地活躍課堂氛圍,并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高中學生在學習基礎以及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異,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學習成績,將其分成不同的層級,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分別制定教學內容以及教學目標,這樣可以充分照顧學習差的學生,不至于讓其“掉隊”。同時,教師還要根據學生自身所需的能力要求而組織課堂教學內容。例如:教師可以運用歷史中抵抗侵略的英雄事跡來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利用各國歷史發展的規律以及相互間存在的聯系來培養學生的歷史唯物觀。
綜上所述,基于新高考方案對高中歷史教學進行適當的改革是時代發展的內在要求,這對于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與進步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其整個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廣大高中歷史教學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地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