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靜
(江蘇省徐州市侯集高級中學,江蘇 徐州)
體育課練習密度是指一個學生在課中參與各項練習時間段總和所占總時間的比例,是按照一個普通中等水平學生的學習情況來預計的,單人練習的有效時間的確定是真正用于練習的時間,而不包括練習后的自然慢步返回的時間,包括準備活動、基本部分、結束活動的練習密度,是體育課課堂效率直接的體現,是高效體育課堂的基本保證。金欽昌老師在《學校體育學》一書中提出:“一堂課,學生實際從事體育練習比較合理的密度應在30%~50%之間是合理的。”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練習密度的變化受到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的雙重制約。客觀因素包括運動項目、學練內容的練習強度,課型(新授課、復習課、考核課)、場地器材、上課人數、氣候條件等。主觀因素包括教師的專業素養(表達、組織、溝通、教學技能)、學生的學習水平(學習態度、身體素質、學習積極性),要達到30%~50%的練習密度必須優化課堂教學才能達到。在此,筆者結合課堂實例來談談一些點滴感知,以此拋磚引玉。
體育教師是學生學習體育技能的主導者、指揮者、促進者,提高體育教師的專業素養,優化講練策略是體育課練習密度達到預設百分比的根本保證。在教學中應注意兩點:第一,重點關注學生的學而不是教師的教,做到精講巧講多練,講解時要做到三不講,即“與學習技能無關的不講,學生會的不講,教師講不清、學生聽不懂的不講。”第二,注重課堂常規不拘泥于固定的課堂組織形式,比如整齊劃一、統一行動的課堂形式需要花費教師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影響了學生的練習時間,這種齊步走、一刀切的做法不是任何時候都是必須用的,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適度選擇。
例如:在《挺身式停球》一課,其基本部分的教學步驟為先示范,干凈利落,然后在帶領學生集體、徒手(無球)練習時講解技術動作的要領,學生邊呈散點練習邊聽教師的講解,巧妙地將講解融于學生的練習中。在變換練習內容時以及在分組練習過程中,教師也沒有集中講解、示范,學生也是就地呈散點,整個基本部分的學習沒有出現再次集中。這種做法最大程度地減少學生站立等待練習的時間,增加學生真正用于身體練習的時間,減少無謂的身體活動的時間如:集合、解散、再回到練習地點的慢走或慢跑等,這說明執教老師有較強的課堂掌控能力。
課堂資源是指形成課堂的要素來源以及實時課堂教學必要而直接的條件,有效整合課堂資源,掙脫場地、器材、人數、上課類型、教材內容等客觀條件限制,是增加學生練習次數,提高練習密度的有效方法。主要途徑有:
數字化信息技術進入課堂是現代教育大勢所趨,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的特定時段、特定環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也對體育課練習密度也有或多或少的影響。例如:當學生在學習難度較大的技術動作遇到困難而又得不到教師的及時指導,學生往往會放棄練習,一直等到教師巡回指導到位,這勢必減少了練習次數,降低了練習密度,而在課堂上引入了數字化技術學生就可以隨時隨地地自主學習。如《背躍式跳高》一課的分組練習中,教師運用數字化技術對每個學生的技術動作進行錄像和回放,不但省去了教師的反復講解示范,節約了教師指導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更讓每個學生能及時了解自己的動作,并及時糾正。
現如今,多數學校缺的不是經常用的各種球、墊子等,而是經常用不到的器材,如跳高架、單、雙杠等,因此需要教師創造性開發場地器材。例如:單杠《單腿擺越成騎撐》一課,現實條件只有兩個低單杠,而上課教師則創造性的運用六個跳箱進行課堂教學,增加了練習分組,減少了練習等待時間,顯著提高了練習密度,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還有用海綿墊代替沙坑進行蹲踞式跳遠的課堂教學等。又如《背躍式跳高》一課學習原地背弓過桿這一環節,還可以利用學生兩人面對面、手拉手、或蹲或站當做跳高架和橫桿,既安全實用又減少了調整、扶正橫桿高度的麻煩,加快了練習節奏、提高了練習密度。
分組練習法是體育教學中常用的練習方法,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學生按順序依次練習,組織練習時需要一定的場地器材設備,對體育課的練習密度影響較大,如果在分組練習時采用小組內循環練習法可較大地提高練習密度。具體為:教師在安排學生分組練習某項內容時,增加一至兩項輔助練習內容,學生按順序依次循環練習。例如:《挺身式停球》一課,分組練習胸部停球與射門串聯技術時,無論是持球學生還是無球學生等待練習的時間都較長,學生平均練習次數較少。這時就可以采用小組內循環練習法:要求學生兩人一組,先練習兩次停球技術,再到球門前練習胸部停球與射門串聯技術。
總之,體育課的練習密度與課堂效率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也并非練習密度越大體育課課堂效率就越高,如何使二者相輔相成有力助推中小學體育學科課堂教學改革優態發展,還需要我們不斷實踐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