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娜
(太原市育英中學,山西 太原)
著名的教育家赫爾巴特說:“沒有堅定而溫柔地掌握管理的韁繩,任何一堂課都不能教。”這段話充分說明了課堂教學管理有多重要。課堂教學是有組織、有目標的、師生共同參與互動的過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組織好教學活動,還應有效地管理課堂教學活動。課堂教學管理科學有效,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發揮其主體作用,使其身心共同發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證教學過程順利進行,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筆者從教十余年,一直耕耘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這片土地上。筆者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對道德與法治教學管理進行了一些鉆研,在研究中發現目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管理中存在著課堂教學管理方式走極端、教學管理方式缺乏針對性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與不足,筆者以為要加強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管理,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老師不想讓學生具有高度的情感和鼓舞人心的內心狀態,他們渴望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會讓人感到無動于衷,卻不會給人情感。心理工作會帶來疲勞。”學生的興趣和動機是影響課堂教學的主要因素,是構成學習活動的動力。多樣的教學情境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內容上,讓學生對學習更感興趣,使課堂教學順利完成。
如:講“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時,一位教師先播放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議程,讓學生初步感受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了解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講“走近老師”時,一位老師讓學生在課前先對自己的各科老師生活工作教學情況作簡單調查,而后將情況在課堂上進行交流,以此引導學生去解決問題:“老師工作的特點是什么?怎樣面對不同風格的老師?”
根據這些情景,設計啟發學生思維的問題,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主動參與學習,教師收放自如地抓住學生,充分地調控和管理整個課堂教學。
心理學研究顯示,新奇的事物往往會激發人們的興趣,吸引人的注意力。道德與法治課程要求在教學中通過引入時事熱點話題,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分析時事熱點的能力。
如:一位老師在講“消費者權利”時,恰好趕上“3.15消費者權益日”,于是學生課前搜集了當年有關消費維權熱點話題,上課時同學們交流事例,指出哪些消費者的權利受到了侵犯,尋找消費者維權的方法。
這樣,學生能最大限度地關注學習,更深刻地理解把握已學的內容,又能加強教學內容的時效性。
“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用”,是對教學提出的一項新要求。《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強調:“我們應該從初中學生的生活和現實出發,注重社會實踐,引導學生參與各種活動,促進正確的思想和良好的道德品質認知、體驗和實踐。”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知識,自己動手得來知識,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識。
因此,道德與法治課可以設計模擬法庭、案例分析、社會調查、學生講課、閱讀感悟等多種教學活動,可以利用多媒體、網絡、錄音錄像等多種現代科技手段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如:一位老師在講七年級上冊《愛在家人間》時,學生先誦讀唐朝詩人孟郊的詩《游子吟》,并了解古詩的意思,然后看了一段公益廣告《給媽媽洗腳》,體會父母對自己的關愛。然后他建議全班學生寫下“他們最想對父母說的話”。在寫的過程中,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父母的疼愛,溫馨地回憶著自己的父母在平時的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愛,通過全班交流,增強學生的精神體驗。學生覺得他們不僅應該知道如何回報善意,還應該學會如何回報善意。最后合唱《讓愛住我家》,學生的情感體驗實現了升華。
所謂課堂氣氛是指課堂中某種占優勢的態度與情感的綜合表現,是師生在課堂上共同創造的心理、情感和社會氛圍。課堂氣氛是使課堂教學得以進行的心理背景,它影響著課堂教學管理行為。早在20世紀20年代西方國家就開始對課堂氣氛進行研究,并在教師培訓時作為通識。
通常,課堂氣氛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積極的、消極的和敵對的。積極的課堂氣氛是熱烈與深沉、寬松與嚴謹、安靜與活躍的統一。它有利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往和學習,它不但有助于知識的學習,而且也會促進學生社會化發展。學生在良好的課堂氣氛中既有安全感,又不會感到拘束緊張,既能遵守紀律又能保持活躍的思維,課堂充滿生機。消極的課堂氣氛,其基本特征通常是緊張拘謹、心不在焉、反應遲鈍等。對抗性的氣氛失控了,學生要么興奮過度、插嘴,要么故意互相搗亂。
課堂上,當學生出現差錯時,強硬的批評只會讓課堂氣氛沉重,學生小心翼翼、戰戰兢兢,何談體驗與感受,又怎能自主地參與學習?相反,老師的溫柔糾正和鼓勵可以讓學生樂意嘗試,樂于學習,主動探索。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中,教師幽默的教學風格、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更能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道德與法治課程目標也要求我們通過為學生營造以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為基礎的愉快、健康、高效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信心,從而使學生能過一種健康、幸福而有意義的生活。
營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教師要從下面幾方面來努力。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進行民主、平等對話的過程。新型的師生關系是在民主、平等基礎上建立的人格的平等,是師生相互尊重、相互學習、教學相長、亦師亦友的和諧關系。
道德與法治課上討論、合作、探究等教學活動都是在進行師生間的溝通,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學生說自己想說的話,展現自己的真情,課堂充滿尊重與理解,處于傾訴與傾聽、交流與溝通的和諧氛圍之中。只有有效的溝通,才能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教師應平等地對待學生,營造民主、尊重、合作、和諧的課堂氛圍,做到“亦師亦友”。
老師應當注重與學生的心靈溝通,成為學生的精神關懷者,給予他們鼓勵,提供足夠的成長空間。蘇霍姆林斯基說道:“不理解孩子,不理解他的智力發展,不理解他的思想,不理解他的興趣,不理解他的愛好,不理解他的天賦,不理解他的傾向,就沒有教育。”要真正地了解學生的思維特點,接受他們的個性差異,做到真正地尊重。對于不同的任課班級,教師也要根據其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積極的教師期待是教師在了解學生心理特點的基礎上對學生產生的期望。依據“自我實現預言”理論,這種積極的教師期望一旦形成,就可能變為現實。因此,教師應當建立積極的教師期待,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能夠產生“自我實現預言”的效應,從而形成積極的課堂氣氛。
為了讓課堂教學活動有效開展,課堂管理要在發揚民主的基礎上讓學生主動參與,以學生為主體,滿足學生的合理需求,建立合理的課堂規范。教師要從開學之初就對學生提出合理的期望,激發學生的潛能。
一節道德與法治課上,課堂討論結束了,要求學生展示,可學生還無法從熱烈的討論中安靜下來,這時是大聲叫出“安靜點”呢,還是先小聲地跟幾個看上去已經準備好聽課的學生聊上幾句呢?實驗發現,當老師跟你最親近的學生竊竊私語時,剩下的許多學生也會停止說話,這樣他們就能聽到你在說什么。在老師和所有學生都安靜下來之后停頓三到五秒鐘,然后教師開始低調地講課,這樣的課堂更有效。我們強調課堂氛圍寬松、和諧,不是沒有規范,而是要通過教師充滿智慧的管理,幫助學生改正不良的學習行為,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性格。
控制課堂紀律雖不是終級目的,但是一種有效約束的手段。通過這種手段發揮它的制約力,學生可以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而教師需要通過管理策略發揮它的制約力,而不僅僅是口舌之功。例如,老師一走進教室,就發現黑板上有她的卡通畫。她說:“這幅漫畫非常相似,抓住了人物的特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關于肖像權的問題。”然后,教師把畫擦去。這樣,學生既認識到了破壞課堂紀律的錯誤,又產生了對肖像權的注意和興趣。教師在管理紀律時充滿機智,使得課堂教學順利進行。否則,就會事與愿違,在不斷變化的教室里沒有出路。
控制紀律不是教師和學生相互控制的手段。課堂紀律是教師和學生互動的結果。老師和學生必須共同管理課堂紀律。教師的管理是通過潛移默化的教學,使學生從其他規律中逐漸實現自律,學會自我約束和自我調節,自我監督和自我約束,能夠主動維護課堂紀律,自覺解決課堂問題。比如,課堂上有人不自覺地犯困,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進行提問,或讓學生主動拿好課本站到后面去聽課,等不困了的時候自動回到自己的位置坐下。這樣,漸漸地就能引導學生自律自主管理。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管理怎樣才能更有效,還需要我們不斷探索。教師首先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觀念,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