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征
(廣東省珠海市第五中學,廣東 珠海)
傳統意義上的班級文化建設過于重視環境功能和說教功能,內容陳舊,方法老套,不易被學生接納,實際上,今天的學生更喜歡用活動的方式、理念化的方式、貼近生活和成長的方式、緊密結合時代的方式建設特色班級文化活動。在問及校園和班級生活中最難忘的是什么時,大多數學生表示對每年的教師節、植樹節、端午節、愚人節、圣誕節開展的各項活動印象深刻,就其節日里的文化內涵也了然于胸。
班級是否能成為一個自立的文化主體,能否保持自己獨立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內容,影響著德育工作的真正解放與獨立。因而,探討班級文化如何在德育里發揮實效的同時創設文化意蘊來促進學生個性體驗與發展是德育建設的基礎性問題。而德育即生活,隨著人們儀式感的日益增強和國內商業以節日為突破口的營銷不難看出,不論是傳統的春節、中秋節還是被營銷派生出來的情人節、雙十一等節日文化不僅有一定的民眾基礎,也有著自身獨特的價值意義。因此,如何有效地將節日文化和節日活動融于班級文化建設中,在體驗、感知、習得中發揮活動育人、文化養人并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這一效用則是班級文化建設的一種新的思路和探索。
以“自創節日”為載體的班級文化建設的出發點應著眼于青少年心理特征需要及德育要求,通常我們所說的“小活動,大德育”是因活動過程具有引導性和習得性的德育作用。基于此,轉變觀念,將學生體驗活動放置于以節日為支撐的主題活動的創設和體驗里,按照活動緣由、教育目的、制訂主題節日、構思節日文化與內涵、創設相應活動、預設途徑方法、反思總結這一思路,在綜合性的體驗里加強價值認同感和文化認同感,能使學生得到正確的思想引導,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不良因素的影響。
那么如何有效以“自創節日”為依托,構建班級文化體驗場呢?首先,自創節日可以以傳統節日文化為參考,結合時代精神,延續與創新德育內容。如創建“打假節”,模仿3.15,打擊學習中一切虛假的行為和學習習慣,并就此開展一天或一階段的系列打假活動。其次,自創節日可以結合班級發展規劃,通過團隊拓展活動,制訂節日內容,滲透發展內涵。如制訂“讀書節”,意在有階段性地讀書,有引導性地閱讀,樹立班級精神氣質。最后,自創節日還可以結合班級管理中的問題進行換位體驗,提升班級管理功效,發揮班級管理人人有責的積極心態。如制訂“班主任節”,通過系列活動的制訂和參與體驗,讓學生明晰班主任的角色、工作,以期贏得尊師重教、民主融洽的班級管理風貌。
節日活動的目的是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創設一個體驗場,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以此,班級文化建設避免了主題說教,避免了空談闊論,避免了生硬呆板,在參與體驗中自然而然地升華了認知,這個過程可以解讀為自我內聚、自我改造、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因此,以“自創節日”為載體的班級活動體驗場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自創節日”是一種個性文化,代表著班級共性問題的解決和共性價值觀的體驗,體現了班級的生命。自創節日以文化為支柱,用活動來體驗,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以建設優良的校風、班風、學風為核心,以主題明確、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為載體,創新教育理念和德育方法,且這些節日文化的開展能進一步落實“人人發展,個個成才”的育人目標。
馬斯諾的需要層次理論和多元智能理論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傳統德育的教育效果,而活動則不同,活動中產生的認知與體悟是最直接的教育,因此,利用節日的儀式化概念,能讓每一個參與者身在其境,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尊重主觀個體體驗,倡導人本思想,滿足各類需要,比如被認同的需要、領導力的需要、自我認同的需要、團結協作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等,節日文化活動恰巧可以滿足參與者的多層需要并具有極強的參與性和體驗性。
自創節日主題下的節日文化活動有著不同的內容和主題,從不同的方面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心理、智力、人際關系的完善與發展,因此自創節日背景下的文化活動有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需要。如班級自創的節日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社會文化信息,貼近生活,學以致用。再比如,在各種自創的節日活動中,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的體驗,提升了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人際交往能力,加深了自我認識,培養了興趣愛好,提升了審美素養。再次,節日是學生的日常生活,也是學校的教育資源,更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契機。
教育有“文化適應性”,把班級還給學生,讓學生參與體驗,讓體驗引領成長,這是以“自創節日”為載體的班級文化建設的基本期待,也是德育工作和生命教育的動態舞臺,希望小活動、大德育,多元文化和融合發展能驅動班級文化建設,能促進學生綜合成長。